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苏北提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16:48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李 芃

  上海报道

  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的苏北开始提速。

  江苏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苏北完成工业增加值384.54亿元,同比增长22.5%,高于苏南增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126元,增长17.1%,增幅为全省三大区域之首。另外,今年一季度苏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6.4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急切盼望苏北迎头赶上的江苏省,显然还想为这样的良好势头锦上添花。

  6月2日,本报记者从江苏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获悉,江苏省正在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快苏北发展新政策。由协调小组副组长王宏民和省府秘书长带队的调研小组,已经分赴苏南和广东等地,“6月底7月初,下一步的政策就会出台”。

  平衡战略效应初现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叶克林认为,江苏省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开始发挥效应了。

  从早期的财政支付、产业、劳动力和科技“四项转移”,到省内城市“南北挂钩”结对帮扶,以及今年提出的“新五件实事”,无一不体现江苏省对于苏北地区的“特殊照顾”。

  苏北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江苏省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00个,省财政向苏北转移支付及其他各类补助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此外,苏北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转移继续向长线投资的工业领域集聚。一季度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53个,占同期产业转移总数的79.2%,比去年全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也逐步显现,500万元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实现税收达13.74亿元,占苏北五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6.9%,带动苏北地区41.9万劳动力实现就业。

  同样的势头也表现在今年一季度苏北各市密集的招商引资中。江苏省政府内部的一项评估认为,苏北地区“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从为苏北输血到培养其自身造血能力的政策目标基本得到了贯彻。

  破解引资困局

  然而,苏北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能掩盖苏南苏北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

  苏北办一季度的一份工作总结显示,苏北“利用外资形势严峻”:今年1—2月份,苏北实际到账注册外资仅为5160万美元,同比下降37%;新批协议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6%,同比下降33.4%。

  “苏北招商的硬件还是不及苏南,软件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副组长王宏民曾说,苏北要努力提高人才素质。

  “县外就是‘外’。”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教授指出,苏北引资要拓宽思路,“苏北引进长三角等地的资本更切合实际,等苏北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外资就会看中这块地方”。

  在江苏与山东两省近年来竞争日益加剧的格局下,苏北引资的困境令江苏格外着急。去年,江苏规划实施东陇海产业带,依托连云港港口和徐州综合交通枢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而今年1月山东省出台的 “十一五”规划中,山东的区域发展战略由“一群三圈”变为“一群一圈一带”,由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五市组成“鲁南城市带”,山东争抢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用心显而易见。

  “经济国际化,是苏北下一步加速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叶克林说。

  扶持与创新结合

  江苏省省长梁保华说过,“只要有利于苏北发展,政策上再倾斜一点也是应该的;如何把财政的钱真正地用到农民身上,再多用一点也是应该的。”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认为,正是省里多年的扶持政策,才使苏北积累了一定基础。而随着在苏北宿迁市大胆改革而声名鹊起的仇和当选副省长,人们对于苏北的发展有了新期待。

  “落后地区发展的五大因素是:区位、资源、政策、人才和发展机制,前四项在类似于苏北等落后地区并不具备优势,区位的提升要有一个过程,资源的引进要付出代价,政策的制定要冒风险,人才的引进也有很高的成本。所以制度创新,对一个地区来说非常重要且有意义。”仇和在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上说。

  江苏省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工作会议认为,苏北发展滞后的症结在于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进程滞后。抓住了“三化”,就抓住了振兴苏北经济的主导方向。

  江苏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苏北的下一步发展,应该是政策扶持与机制创新的结合。如何促进苏南和苏北协调发展,把经济发展放在县一级主体,形成工业化和招商引资,是省里下一步关注的重点,也是即将出台的政策的大致方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