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记者 谷秀军
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比年初增加1.26万亿元,其增长速度明显较快。因此,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提高宏观调控的主动性,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成为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出乎意料地达到10.3%的高位。对此,很多专家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货币信贷投放过快且结构不尽合理。
央行在刚刚公布的《200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分析了个中原因。报告认为,各地新开工项目持续增加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启动,导致贷款需求持续上升;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后,出于“早放款、早受益”的考虑,扩张贷款的动机也有所增强;另外,外汇流入较多,货币环境宽松,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
在经济运行中,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从而可能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积聚金融风险,最终导致经济运行的波动。因此,在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大背景下,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优化信贷结构,会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早在4月28日,央行就微幅上调了贷款利率,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政策调控,抑制过度投资,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引导资产的合理定价,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而遏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央行还向商业银行发出了“控制贷款投放”的预警信号。现在,央行再次在《200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要更加主动地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这无疑强化了政策的执行力度。
那么,如何及时、准确地把握信贷投放力度与节奏,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如何有效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加强总量控制,以保持金融平稳运行?
金融专家认为,重要的是深入分析当前贷款增长较快的深层原因,高度重视贷款持续过快增长可能引发的风险。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控制中长期贷款的比例。督促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央行和宏观部门的行业风险提示,加强行业风险指导和贷款审核,控制对国家限制行业的授信,防止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商业银行应该用好用活贷款利率上浮政策,加大对国家限制行业中技术和环保标准不高企业的风险溢价。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要加强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合理控制资产规模扩张的速度。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投资增长过高、部分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偏快的形势下,央行各分支机构要加强对地区投资增长速度、各类市场价格变动走势、金融运行风险的调查研究;还要进一步加强再贷款、再贴现管理,防止通货膨胀。对于确实需要新增的再贷款,要从数量、期限和利率上从严控制。
实际上,此次央行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促进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结构。央行在《200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已指出了三个方向:一是加强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预警监测分析,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扩大流动资金贷款;二是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机制、体制和工具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就业、助学、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等的支持力度。
当然,总体来讲,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基本上还是正常的,只是信贷投放和宏观经济出现了偏离。相信央行会密切关注二、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必将审慎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