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东荣
FN记者 谷秀军
作为一国对外经济的“晴雨表”,国际收支统计体系早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控宏观经济与预测经济发展的主要决策支持体系。为适应日益开放的我国经济发展需要,1996年1月1日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正式实施。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及时地为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完整、准确、高频的动态指标。
时光荏苒,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十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十年后又将走向何方?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东荣。
记者:您认为国际收支统计工作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
李东荣: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同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全面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基本状况和趋势,是涉外经济领域各项交易的最终结果。
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国际收支统计是我国宏观经济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我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是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达2.48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09%。
1980年,我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席位之后,国际收支统计工作才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立一套与世界接轨、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成为发展对外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加强对国际收支平衡情况以及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逐步完善我国的国际收支宏观调控体系”。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9月发布了第2号行长令,决定自199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这是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法律依据。
《办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据报送义务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我国完善宏观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办法》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概念框架设计制定,提供了国际收支统计的法律依据,确定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明确了国际收支统计的执行部门和各申报主体的职责和义务,规范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的采集体系。《办法》实施10年来,在各部门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全社会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意识普遍增强,统计手段不断改进,统计体系逐步完善,数据质量稳步提高。
记者:《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从无到有,历经10年磨砺,现已日臻完善。就目前来说,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体系的框架是什么样的?
李东荣: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办法》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收支统计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该体系在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方面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包括通过境内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ITRS)、金融机构对境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汇兑业务统计申报、证券投资统计申报四部分内容。二是企业调查体系。作为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有益补充,企业调查体系对进一步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记者:10年过去了,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建设有什么重大进展吗?
李东荣:2003年以来,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变化,满足我国宏观经济决策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国家外汇管理局不断致力于加强统计分析队伍建设,加快对外经济统计频率,丰富我国对外经济统计产品,提高对外经济统计透明度。
我们早在2001年就将国际收支平衡表(BOP)的公布频率由一年一次改为半年一次,使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大为提高。2005年11月,我们首次向社会发布《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5年上半年),以后每半年发布一次。《报告》主要介绍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的主要特点,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收支的相互影响,对当前国际收支运行的总体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价,对国际收支趋势和下一阶段政策取向进行预测。另外,自今年起,按年度对外公布国际投资头寸表(IIP),以使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更加完整透明。
今年,我们开始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进行升级,以进一步提高国际收支统计质量,实现提高外汇监管手段、规范银行操作、减轻银行和申报主体负担等目标。在升级工作开展之前,我们还将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贸易进出口核销管理与银行相关业务操作,进而与银行的会计核算、国际结算等系统联系起来,对银行涉外收付单证进行整合。此外,2004年以来,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升级中,国家外汇管理局还针对原统计申报系统的不足,开发了数据二次加工软件,以更好满足数据分类、汇总和分析的功能。目前,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金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企业调查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我国国际收支企业调查体系发展潜力巨大,目前,贸易信贷调查制度已日臻完善,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调查体系,使国际交易报告体系和企业调查体系取长补短。
记者:2003年,外汇局着手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升级工作,那么,这项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李东荣:2005年,我国非银行部门的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达1.55万亿美元和1929万笔,分别较1996年扩大了8.57倍和6.94倍。这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开放,国外资本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到我国经济活动中,新的交易种类层出不穷。同时,我国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交易主体出现新的变化,新的《对外贸易法》实施之后,个人成为对外贸易的新主体,从范围、主体和交易品种上对国际收支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和贸易进出口核销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为此,2003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组织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的升级论证和开发工作。充分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进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统计手段,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同时减轻银行和申报主体的负担,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统计分析功能,实现统计数据资源的共享。
总之,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升级需要兼顾功能与效率,既保证数据采集、数据核查和统计分析等功能的实现,又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