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系拆分背后的严氏思路 一家出事不会连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4:01 中国经济周刊 | |||||||||
“任何一家出了事,都不会牵连另一家”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谈佳隆/广州报道
5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2006创 业中国高峰论坛”上,严介和以公开声明的形式正式证实了此前业界的猜测——他将退居二线:“5月1日我已经辞去了(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和董事局主席职务……太平洋不再是严介和的个人时代。” 严介和解释说:“太平洋集团需要从领袖的时代向团队的时代转变,从总量向质量转变,从速度向稳健转变,向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转变”。 这表明,严介和此前向《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番表示并非“意气用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早在4月28日,严介和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未来几个月,他将把在太平洋建设集团中的股份减持到10%,并把太平洋集团完全拆分为北京、上海、南京三家独立的公司。 2002年,严介和的“太平洋系”产值还不足20亿元,2005年产值却已高达300亿元。严介和曾自称,太平洋建设手上目前还有3000亿元的订单,到2008年太平洋的订单要突破5000个亿。 而在2004年的胡润中国百富排行榜中,严介和的个人资产也还是15亿元,到2005年却突然飙升到了125亿元,跃居富豪榜的第二位,被媒体冠以“黑马富豪”的称号。严介和也从幕后走到了聚光灯下,遭受了来自社会的惊羡、猜测和抨击。 然而,“百富榜”刚刚公布,严介和似乎就开始“祸不单行”:重组吉林省百亿国有资产的项目突然被该省国资委一纸公告叫停,这一“资产包”价值150亿元,几乎囊括吉林省基础建设方面的支柱企业,一旦成功,会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国企收购案”;此外,太平洋集团收购景德镇6家国企的计划也已停滞下来。 “现在,太平洋整个国企的大规模并购已经停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扩张速度也放缓了。” 严介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太平洋系正在“一分为三” 据记者了解,“太平洋系”正在一分为三,在南京、北京、上海成立三个公司—上海苏商建设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北京长城建设集团。今年1月已完成注册的苏商建设内有国外公司股份,等整合完毕该集团注册资金将达10亿元以上,严介和将实现相对控股。 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中国的民企不能做太大,做大就会出问题。所以我把原先太平洋建设集团分为两条线,6个集团。一条是‘南京—上海—北京’产业、资本和政治圈,属于管理集团,上海苏商集团将是这个链条的核心;另一条是将太平洋集团下的工程、工业和投资三大集团独立,作为运作集团。通过这两条线进行交叉式管理。” 其中“资本投资环节将由上海苏商来完成,这还是我们相当薄弱的领域。上海苏商将成为与海外资本对接的渠道,向其他两个集团输送资金。” 严介和表示。 上海苏商建设集团4月20日的集团章程也显示:“集团根据生产经营业务的扩大及发展的需要,将逐步吸纳系统内外企业为控股和参股子公司,也可吸收以合同、协议、契约等形式与集团母公司、子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经济合作关系的企业为集团的其他成员企业。” “此章程将方便严介和将太平洋集团的子公司向苏商集团转移。” 上海罗洁律师事务所律师顾志强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严介和告诉记者:“现在太平洋集团只是管理集团三个环节中的一环,负责江苏的业务。我选择在南京、上海、北京打造独立的三个集团,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分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一家出了事,都不会牵连另一家。上海是经济金融资本中心,如果把辽宁、内蒙古的一些项目资金转到上海,比起转到江苏,更加名正言顺。” 严介和如此坦露其分析考虑,不仅体现了他一贯坦诚率真的个人风格,也反映了一个现代企业家的智慧和谋略。 上海苏商集团从5月8日才正式对外宣布营业。按照苏商集团文化部的说法,苏商集团是一个全新的公司,该公司与太平洋建设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法人实体。 苏商集团与太平洋建设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血缘联系,有无可能存在内线资本运作,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独立?严介和面对此提问保持沉默。 苏商集团:太平洋系新“壳”? 上海浦东工商资料显示,苏商集团的5个自然人股东大多来自太平洋集团内部,而苏商集团的前身也是太平洋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上海苏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严介和,注册资本5500万人民币,公司股东是5个自然人:陈晓明、沙正大、胡建军、胡宽和张文,每人出资均为1100万人民币,各持股20%。苏商股东之一的陈晓明,现任江苏太平洋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在严介和“三零”用人标准下成长起来的太平洋核心人物。 1月4日,江苏长城建设有限公司从南京迁往上海,1月16日,浦东工商局准予上海苏商建设有限公司登记设立。上海苏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以后,已经开始对原属于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子公司进行一系列调整,而从下属子公司的历史来看,苏商集团实质上承继了太平洋建设的部分核心业务。 记者从太平洋集团获悉,今年4月28日,也就是记者在采访严介和当日,他就以苏商建设集团的名义和海南万宁市兴隆区签署了合作协议,主要是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10亿元以上。5月16日上午,严介和又代表苏商建设集团与内江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合作协议,未来10年,苏商建设集团在内江投资将在120亿元以上。 “接下来十年要做艺术”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镇淮楼三堡乡的严士秀家降生了一个男孩。严士秀给儿子取名“介和”。严介和就是介于“严”与“和”之间,严中有和,和中有严;做事严,做人和;对己严,待人和;严与和之间就是中庸的最高境界。严介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种政治悟性来源于从小父亲对他的熏陶。” 是不是这种政治觉悟,使严介和要仿效古人而激流勇退呢? 2004年,严介和提出稀释股权,并表示“2007年年底,我只持25%的股份,其余75%赠与太平洋的优秀员工”;2005年7月,严介和辞去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一职,由蔡树东接任,蔡树东是原南通市经贸委主任。 而如今严介和却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太平洋90%的股权,由外来新的经营层进行分配,高层、中层、基层老员工怎样分配,我都不参与了,都是他们的工作。让我可以安静的做我喜欢做的事,接下来十年要做艺术。” 严介和曾提出过每年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计划,收购托管国企。但在收购景德镇华意电器、吉林8家企业受阻,舆论对其提出质疑政府备感压力时,他立即表示暂停并购国企,回到主营的基建业务上来。“政府现在让我们退,我们就退。” 本来打算在2008年前完结“严介和时代”的严介和,把这个“完结期”提前了两年,严介和打算今年底前打造好“太平洋团队时代”后,他就做到真正的退休。 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不用等到2008年,今年年底,我就只保留10%的股权。到时候只有十几亿的财富,我就不会上任何财富榜的榜单了。到时候,我做这几个集团的顾问,在幕后左右集团的战略调整问题。” “每个企业都由领袖缔造,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便会缔造出若干个领袖,原先的领袖人物就应该退出。”对于严介和的这番颇具英雄主义的感慨,外界评论说,这一诺言能否真正兑现,现在下结论为时还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