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资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 20:03 证券日报 | |||||||||
小荷已露尖尖角 ——记重庆市显现都市风貌的园区建设 >> 本刊记者 黄 少
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里,重庆作为老牌工业基地的主体区域和新型工业基地改造发展的核心区,主要布局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就此,重庆市政府做出了两项决策,一是鼓励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的主城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和产品改造升级;二是鼓励主城区传统工业和大工业实施“退城进园”,向渝西和三峡库区的相关特色工业园区转移,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北部新区 作为近年来的开发重点,北部新区的目标是打造成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基地、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和都市经济圈核心增长极。将分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05年,汽车城和光电、生物医药、软件三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到2007年,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80亿元;到2010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与经开区和高新区联手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 渝西经济走廊 为把渝西经济走廊发展得更快更好,促进渝西经济走廊尽快崛起,逐步建成重庆大都市区的卫星城镇密集区、新兴工业密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和现代农业展示区;继续增加外向通道,完善内部交通体系、水利设施;构建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尽快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集约高效农业基地;加快城镇化步伐,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融入重庆大都市区。 五大经济带 “十一五”期间,渝西地区将着重打造五大特色工业经济带,形成工业密集区和产业连绵区。这五大特色工业经济带包括: 双桥—永川—璧山—江津—綦江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以及机械制造工业经济带。依托重型汽车及齿轮箱、变速箱、增压器、凸轮轴、石油钻井及采油成套设备、半轴等零部件生产的品牌优势,发展与都市发达圈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配套的机械加工业,建设重庆市新兴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加工基地。 合川—江津—万盛建材工业经济带。发展水泥、卫生陶瓷、玻璃工业、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等建材工业。 南川—武隆铝工业经济带基地。开发利用南川和武隆等地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发展完善铝工业产业链,形成“一大二小”的铝工业发展格局,打造我国重要的铝工业生产加工基地。 璧山—铜梁制革制鞋工业经济带。培育引进制革制鞋龙头骨干企业,走规模化的道路,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打造中国西部鞋都。 荣昌—永川—铜梁—合川—潼南以及南川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食品、饲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为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加挡提速,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就必须得依托三峡库区自身的优势,即长江与地势较平坦的地带,结合移民迁建,推进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重构产业体系。同时,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并举,逐步建成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 另外,依托国际黄金旅游带、物流黄金水道、高效生态农业区、全国淡水战略储备库、绿色生态屏障,逐步建成清洁能源和资源加工基地。形成库区发展的核心增长区域;着力培育渝东和渝东南两个工业经济发展区,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抓好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能源、矿电联产、化工、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机械制造业。依托工业带动农业,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库区城镇化水平。 建集约型城镇 促三经济区发展 >> 本刊记者 陈 婷 甘静 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社会变革正在巴渝大地展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走符合市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重庆市的城镇化建设将稳步、协调、高质量地向前推进。 逐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进城镇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这是解决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的正确道路。”在《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市长王鸿举如是说。 “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是《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是发展方向 “城镇体系发育不平衡,主城区特大城市与众多中小城市之间缺乏大城市过渡,人口和产业过度集聚于主城。”王鸿举在《说明》中高度概括了重庆市城市格局的现状,而这样的城市格局势必会加剧城乡区域的二元分割。 “积极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议》高屋建瓴,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指明了一条集约型城镇化道路。“走节约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将地域文化、现代文明融入城市整体建设,体现重庆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城镇化政策,促进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生活”。 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形成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一批卫星城镇拱卫的城市群。”王鸿举在《说明》中强调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决策层认为,重庆三大经济区、四大工业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类似于全国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状况,必须加大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的力度。都市发达经济圈要率先发展,渝西经济走廊要尽快崛起,三峡库区要换挡提速,渝东南要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从渝、湘、鄂、黔接壤区域中脱颖而出。 《建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将建立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机制。引导“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 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点”,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围绕“点”的环状交通骨架和卫星城镇作为承接和传递集聚辐射功能的“圈”,重点布局装备制造业、物流商贸、现代农业、城郊旅游等城郊型产业基地。以沿长江-乌江方向为“线”,依托叶脉状交通骨架和城镇,重点布局清洁能源、资源加工、生态农业、水运物流、观光旅游等生态型和资源型产业基地。 通过沿“点-圈-线”脉络的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三大经济区有机联动和功能整合,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集聚功能。 在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等基本公共服务。 重点发展主城特大城市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环状交通骨架和卫星城镇重点布局装备制造业、物流商贸、现代农业、城郊旅游等城郊型产业基地。沿长江-乌江沿线,重点布局清洁能源、资源加工、生态农业、水运物流、观光旅游等生态型和资源型产业基地。 在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等基本公共服务。 西彭立交连接线 工程全面完成 本刊讯 日前,重庆绕城高速公路西彭立交连接线工程顺利通过预验收,标志着该工程已全面完工,西彭工业园区圆满完成了该项工程的建设任务。 重庆绕城高速公路西彭连接线既是西彭工业园区与外环高速公路西彭立交的连接线,又是西彭工业园区拓展区东西向的主干道,同时具有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该工程于2005年6月28日正式开工,西自重庆外环高速公路西彭立交,东接白彭一级公路帽合路口,全长2914米,宽44米,双向六车道,沥青混凝土面层,主体工程总投资6500万元。该工程的建设大大改善了西彭组团的外部交通条件,同时可带动道路两侧6km2工业用地的开发建设,将为西彭工业园区的拓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连玉忠) 大足县全力打造 川渝边贸物流中心 本刊讯 近日,记者从大足县县政府了解到,大足县将全力打造川渝边贸物流中心。一是立足连接川渝的区位优势,围绕构建渝西边贸物流中心,完善渝西边贸物流中心市场建设规划。二是新建成“中国西部五金之都”交易城、福苑建筑建材等渝西地区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新增交易摊区1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20余亿元。三是深化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培育五金、石雕等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力争龙水五金市场等重点市场年交易额突破36亿元。四是加快小城镇边贸发展,整合具有产业带动、城乡连接、区域辐射能力的批发市场、边贸市场等50个。五是组建县建商场、镇建连锁、村建店的三级商业服务网络,引导传统零售商业向连锁店、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现代流通业发展。 (黄 少) 璧山县区域特色 经济发展呈现五大变化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璧山县宣传部了解到,今年,璧山县加大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一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末的18.3:52.2:29.5调整为11.557.53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是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1%提高到70%,已成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主体。三是工业产品结构及效益发生了深刻变化。机械制造业、建材业、制鞋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6.7%提高到2005年的68.8%,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农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3%,粮猪产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84%下降到2005年的35.8%。五是城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0.4%上升到2005年的32.8%,到2010年将达到50%,城镇人口将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甘 静) 茶园新区 06年工作展望 本刊讯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始年,为了促进茶园新城区快速、健康、协调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针对2006年,特别是如何做好“十一五”起步年的工作,经过深入调研、认真筹划了茶园未来五年总体指导思想、2006年总体工作思路、2006年主要目标任务及2006年工作保障措施,力求以最快最稳的步伐加快未来茶园新城区的建设。 2006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抓住四个重点、实施四优工程、实现一个目标。四个重点即:造就一个建设群体、引进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启动一批重点工程、做强一个工业园区;三优工程即:社会治安优、交通秩序优、环境卫生优、服务质量优;一个目标即:全面展示一个新城区。 2006年的总体目标:新增投产企业26户,使投产企业数达到6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60个亿;实现财政收入9000万元;资金筹措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招商引资80亿元;新征土地8000亩;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为实现该总体目标,委全体干部职工将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刘 洁) 万州工业园区 初显“招商载体效应” 本刊讯 近日,记者在万州经贸局了解到,今年,万州工业园区在注重合作项目和发展环境推介的同时,加大跟踪落实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有影响的项目入驻园区,效果明显。据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入园项目已有26个,到位资金16亿元,其中重庆啤酒、科华水泥、100万吨真空制盐等竣工投产项目13个,三峡技术纺织、明达玻璃、甲基纤维素醚等在建项目7个。 其次,园区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加快园区项目建设进度。今年1至4月,工业园区入园项目合计完成投资4.05亿元。三峡技术纺织首期25万锭紧密纺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主厂房建设;明达项目已签订供气协议,正在建设管输线路,其中浮法玻璃已完成项目审批、详勘、环评,联碱已完成项目审批。 另外,园区实施重点招商和横向合作机制,增添招商引资动力。广泛利用对口支援、光彩事业等平台,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初步建立起与沿海地区和企业、中西部热点地区招商、投资合作机制,推进了招商工作。(王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