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股市和商品市场非典型二重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 19:15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美联储转口风, 表示通胀压力犹存,一言丧邦,股市大跌

  ●为什么联储可能进一步加息的预期在增强,会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商品市场?

  ●抓住越南这个亚洲新兴的热点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来说,十分值得认真考虑

  本刊特约作者 高永宏/文

  上周三(5月10日)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成了又一个加息日:包括这次会议,过去的16次总共加息16次。16次25个基点的加息让联储基金利率创纪录的低点1%一路扶摇直上到了现在的5%。这样的利率从历史角度来看,还谈不上高。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的加息多少有些特别——除了它是伯南克上来后的连续第二次加息之外。

  市场的反应最有代表性。在加息当天,市场反应平平,但似乎随即回过神来,各种指数纷纷大幅下跌。下跌幅度相对较小的是道•琼斯工业指数,不过,就在周一,大家都还以为道指将很有可能冲击历史新高——分析师对通用汽车的评级有效地提升了道指的表现。而周四、五200多点的跳水使得道指的这一时刻可能会大大推迟。标准普尔500指数则跌破了1300点,纳斯达克的情况更糟糕:单周下跌了100点,跌幅高达4.2%。当情况好的时候,科技股总是会一马当先,不幸的是,跳水的时候它也同样积极。

  使得投资者惊慌失措的是联储的态度。虽然这次加息事先华尔街就多少预料到了,早在伯南克接任格林斯潘执掌联储之时,市场就普遍预测他会加息1-2次,使基准利率达到5%左右然后开始考虑停止紧缩过程。上次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中多少表现了对美国未来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投资者们认定联储将在近期停止加息。然而在上周三的声明中,联储显得对美国未来的经济形势十分确定,并表示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这显然距离投资者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在这一背景下,过去似乎很难影响到投资者们的一些因素——例如高涨的商品价格——似乎突然变得现实起来,股市大跌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在很大程度上,这份声明显示出伯南克跟前任的不同。格林斯潘一向以语言晦涩难懂而著称,伯南克则相对透明一些。从此次联储的声明中,我们可以明确地读到这样的词句:“未来的紧缩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经济数据所揭示的经济运行状况。”尽管依赖经济运行数据来进行决策是联储的一贯做法,但如此明确地表示出来,的确是破天荒第一次。可以想象,未来的华尔街将对经济数据的重视更上一层楼。

  所以,过去在华尔街屡见不鲜的情形将有可能在未来愈演愈烈:经济数据良好——联储可能加息的预期加强——股市下跌,经济数据较差——联储加息的预期减弱——股市上涨。显然,这跟我们的常识多少有些相悖。不过,如果你考虑到从短期来说,资金成本(决定了资金的充裕程度)是推动股市运动方向的最主要因素,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当然,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环境和上市公司的业绩才是股市成长的最根本因素。如果考虑到这一点,近期由诸多资金(据说其中的很多私募基金的资金成本高达20%)推动的A股市场大幅上扬,也许很令人担心。

  加息令商品市场同样受到冲击。从上周五开始,尤其是本周一,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了一轮强势回调,油价在数周内第一次回落到每桶70美元以下,黄金也跌破了700美元。跳水最厉害的是一些金属,例如锌大跌11%,前一阵子风光无限的铜也下跌了7%。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段时间,股市和商品市场往往同涨同跌,上演了一出“非典型”的二重奏。

  从表面上看来,商品价格(尤其是油价)上涨股市下跌,商品价格下跌股市上涨才是主题。而且这一主题的逻辑也相当明确,作为工业企业最重要原材料的大宗商品价格如果上涨,将吞噬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股市会下跌。反之,如果商品价格下跌,股市则会因为企业利润上升而上涨。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往往是商品价格和股市同涨同跌。难道是古老的逻辑正在丧失作用?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一逻辑仍在起作用,但在两个市场——尤其是商品市场上的主导力量所发生的变化在短期内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众所周知,除了基本面因素外,推动这轮商品牛市主要短期力量有:紧张的国际局势(这对股市来说影响甚小)、充沛的资金(资金较多对股市来说无疑是利好)以及弱势美元(这对美国股市来说影响参半,好的方面是企业出口会增加,但不好的方面作为美元资产的

股票市场的吸引力在降低)。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为什么股市会和商品市场一起上涨——两者的短期动力类似,但前者的力度要小得多。同时,也会很清楚地看到,对联储可能进一步加息(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的预期在增强为什么会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商品市场。因为这意味着推动它上涨的两个主要的短期动力正在慢慢减弱:加息无疑会让资金成本升高,从而减少市场中的资金量,而且,加息还会让主要商品的计价工具——美元的吸引力增强,使得近期显露出加速下跌趋势的美元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在周一的外汇市场上,美元已经多少显示了这种趋势),而这对商品来说也绝对不是利好。

  同样加强商品回调趋势的还有

人民币升值。本周一,人民币对美元
汇率
第一次升过8。尽管这意味着中国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但也将会抑制中国的出口,从而抑制经济增长,结果是长期需求下降——2004年初人民币升值呼声很高时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便是对这种思维的一个很好注解。这说明了一点:作为主要的原料进口国,我们在原料价格上的话语权还亟待提高。

  随着加入WTO的进程在加速,越南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关注。在我们不知不觉地时候,这个国家正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我们忽视这个国家(与其有着密切边贸关系的有些省份例外),有对这个国家一些不太愉快的记忆的历史原因。我敢打赌,我的读者里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这个邻国正在WTO的大门口徘徊。

  凭借丰富的资源、低廉的劳动力和相对较大的国内市场(8500万人口),这个国家在1986年推行改革以后,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多年来GDP增长维持在7%左右的较高水平——2006年,越南政府预计其GDP增长将不低于8%。近些年来,越南的经济越来越以外向型为主,这从其对美国连年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2005年这一数字历史性地接近了60亿美元(如附图)。这一数字虽然跟中国相比相差甚远,但是考虑到越南的国家规模仍略显得有些惊人。这使得越南迫切希望能够加入WTO。而在上周末,美国和越南的一些官员宣布越南可能最早就会在今年内加入WTO——显然,相比庞大的中国,这样一个小国加入WTO的谈判难度要小得多。

  如果能够顺利加入WTO,外资对越南的投资可能会进一步升温。目前,越南还面临着很多制约它的瓶颈,例如基础设施(道路,电信设备等)建设相当落后,有专家估计越南要全面升级其基础设施,大约需要450亿美元的追加投资,而怎么搞到这笔钱无疑是个挑战。此外,越南的官僚体系多少也让很多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而且,规模仍较小的经济体如何在激烈变动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也是一个问号。不过,考虑到其对中国的战略位置和国内丰富的资源,抓住这个亚洲新兴的热点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值得认真考虑的。

  最近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关于PC时代即将结束的文章再次引发讨论。几年前,我刚踏入媒体时,这个问题第一次被提出,当时英特尔的高管们是如何急于在世界各地召开记者发布会,忙着澄清这个问题。英特尔当时提出的概念是“延伸的PC时代”,那时的我对这个说法颇不以为然。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认为“延伸的PC时代”是个好主意。不过,比尔.盖茨和英特尔现任总裁兼CEO奥特里尼周一联合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评论却绝对值得一看。评论引用英特尔创始人葛洛夫的说法,认为个人电脑是最终的达尔文装置,它的进化能力决不容小觑。例如汽车,无论怎么快,怎么花哨,始终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抛开炫耀身份等附加功能不论),而电脑,最初只是一种用来做计算的工具,现在则完全可以当成一种交通工具、一台电视、一个相册等等。而每分每秒都涌现的新硬件和软件更是使得电脑可以越来越适应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进化论,适者生存。

  因此,两位巨头宣称个人电脑时代“才刚刚开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当然是对的——据说今年业界要卖出2.5亿台个人电脑,全世界上网的人也将很快超过10亿大关,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绝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他们口中的“个人电脑”,已经更多的是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的符号,而不仅仅是个人电脑本身。从这个方面讲,讨论现在是什么时代意义已经并不重要。如何更好地享受这个时代,利用好各种新的机会才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