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北京年内将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01:58 第一财经日报

  外来人口劳动力转移现今条件下难提具体目标

  本报记者 宋蕾 发自北京

  2006年城镇化建设北京市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昨天,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北京市200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透露了上述信息。

  为达到这个目标,意见称将加快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预计在全市80%的行政村建立就业服务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研究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的政策,将劳务派遣、岗位补贴等政策向农村延伸。

  就此目标,北京市发改委区域处一位官员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特别指出,此次转移劳动力的对象是北京郊县人口。他说,外来人口的劳动力的转移在现今条件下,难以提出具体目标。他表示,转移劳动力具体而言是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产、三产就业。就北京情况而言,原因一是北京农村的耕地越来越少,二是一些山区不适合居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人民大学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张可云教授接受采访时解释,政府层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内的郊县劳动力,二是本市外的劳动力。前者可执行性较强,而后者外来人口的本地化因涉及部门众多,短期内不可能出台全面的具体政策。

  张可云认为户籍制度是阻碍本地化的一个关键政策,从权利平等角度讲,此制度很不合理,但是联系现状没有取消的可能。“大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容量,不可能完全放开。”张可云说。

  针对外来劳动者,现今的执行层面主要是三方面工作。北京市发改委上述官员称,一是劳动保障部门完善部分社保,二是解决外地子女就学,三是提供职业培训。但是综合的转移政策,比如购房、户口等比较复杂,涉及部门多。

  相关链接

  国家发改委报告称,城市接纳外来劳动力困难重重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对于本市郊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有具体的对策,但对于外来劳动力的完全接纳有重重困难。作为政策高层部门,国家发改委昨天出的一份《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实质》的报告同时揭示了外来人口不能本地化的负面效应。报告认为,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的空间分离,导致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扩大。

  来自发改委发展规划司经济结构处的这份报告称,2005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2578万人。但由于现行体制的制约,却没有伴随人口的相应集中,使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在空间上分离。吸收劳动人口的地区只允许外来劳动力在本地打工,享受并占有其创造的GDP和税收,但却不为外来劳动力及其家属负担公共服务支出。

  该研究报告分析,分离的结果将导致恶性循环。越是发达的、外地劳动力进入越多的地区,由于可以“无偿”占有外地劳动力创造的税收,财政收入就越高,越有能力为本地居民提供水平更高的公共服务。

  相反,越是相对不发达的、本地劳动力流出较多的地区,由于能创造税收的人口大量流出,而不能创造税收、只是财政支出“负担”的人口却仍在本地,财政支出就越窘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