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西方政客摇摆不定 贸易保护主义盯紧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01:47 财经时报

  易强

  默克尔或许正在为自己在媒体前的表现感到尴尬。

  综合中港媒体的报道,5月22日,在默克尔与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见证下,两国签署了包括磁悬浮、通信、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19项协议。并且,磁悬浮协议中含有技术转让的
内容。

  而据《金融时报》的报道,这位德国总理在访华之前,曾经表示将敦促中国采取必要的措施,放弃“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因为德国企业界曾向她抱怨道,该政策迫使他们向中国转让技术。

  西方政客摇摆不定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默氏缺乏应对媒体的经验。同样感到尴尬的还有曼考默克。这位日前来华访问的美国商务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工业与安全局的工作,这个机构是出口管制政策的执行机构。

  5月24日的《金融时报》称,这位副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扩大对华出口管制,并不会成为美国企业的负担。但就在同一天,美联社则援引这位副部长的话说,美国有可能会放松对华出口管制。

  默克尔和曼考默克的尴尬,或许代表的不是她或他自己,而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反应了西方对中国的复杂情绪。

  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国家总是喜忧参半。在这些国家看来,中国崛起带来的市场,会给它们创造巨大的机会,但它们同时又非常担心,中国崛起会改变现存的国际秩序。

  因此,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同一个政客或者同一个机构,其立场出现摇摆不定。尤其是在经济问题上更是如此。

  经合发展组织(OECD)也不例外。成立于1961年的OECD,前身是欧洲经合组织(OEEC),现在共有30个成员国,由主要发达国家组成,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2/3.中国助推全球经济

  5月23日和24日,OECD在巴黎召开部长级理事会。在简短的开幕式之后,便由首席经济学家简·菲利普·科迪斯,向与会各国官员推介其研究报告,即最新版的《OECD经济展望》。

  在OECD新闻官尼克的帮助下,《财经时报》获得这份报告的全文。

  这份226页的报告由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宏观经济的总体评价,第二部分介绍OECD成员国及主要非成员国的情况,第三部分是介绍成员国未来的预算压力,第四部分是科迪斯撰写的社论。

  中国目前并非OECD成员国,但正如研究报告第一段所言,“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增长”,因此,这份情绪复杂的报告设了专章,介绍了中国的经济状况,以及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这份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幅,实际GDP增长率将分别达到9.7%和9.5%,通货膨胀率则分别为3.4%和3.5%。经常项目占GDP的比重,将分别为5.9%和5.8%。

  报告称,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中,非OECD国家的贡献显著增加,目前已经达到25%的水平。其中,中国的贡献十分显著。日本经济的复苏、韩、澳两国经济的增长,尤其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增长。

  在谈到全球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时,报告特别提到了中国所作出的贡献。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中国出口的价格低廉的商品,分别帮助美国和欧盟抵销了0.11%和0.19%的通货膨胀率。

  贸易保护主义盯准中国

  但中国为全球经济所作的这些贡献,并不能改变OECD对中国固有的看法。这个组织依然认为,中国与中东的石油出口国一样,对全球贸易失衡起到了负面作用。

  美国的议员们一直在不停地嚷嚷,在其2005年72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中国应该负“十分重要的责任”,因为按照他们的算法,其有2000亿美元的逆差来自中国。

  这种情绪体现在OECD的报告中。在谈及经常账户失衡的问题时,报告预测,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2007年中国将达到5.5%,而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则将超过7.5%。

  OECD甚至直接警告中国注意这方面的风险。“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增加。”毫无疑问,未来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摩擦,有可能呈增加的趋势。

  不过,报告并没有给中国提出如何降低风险的建议。但是,依照美国和欧盟的固有思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不断增加。虽然在过去一年中,以贸易加权指数衡量,人民币已经升值10%。

  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说,中国在处理与欧盟和美国的贸易摩擦时,“在定性上应该有所区别”。这位研究员认为,美国方面考虑政治因素比较多,而欧盟从目前看则是比较务实的,因此,中国或许应该考虑不同的应对策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