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关于在西部开发中陕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15:54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延安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 王宝莹

  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是富国强民,而勤劳艰苦的陕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经过长期的奋斗,仍然难以实现富裕。当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退耕还林草的新形势下,陕北地区如何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怎样才能做到既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又与陕北农村经济的现状和自然条件相适应,实实在在走出一条陕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根据
近年来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来看,在陕北地区大力发展林草牧业是完全符合陕北农村实际的,是陕北农业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注意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品牌农业,使陕北地区尽快实现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目标。

  一、陕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人民为摆脱贫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严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都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认真审视陕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做到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对于促进陕北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统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下,难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陕北当地群众一直沿袭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许多地方耕垦指数高达60%,但产量低而不稳,每亩产量仅为50—70公斤。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总产值占70%—80%,而粮食总产值就达60%—70%。这种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受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不仅粮食生产长期低而不稳,而且生产效益十分低下。

  2、以抗灾增收为目的的设施农业,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发展缓慢。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整区山高坡陡,立地条件差。尽管多年来,当地群众坚持兴建基本农田,大搞以窖灌为主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但由于自然条件和资金的限制,建设规模小。据有关资料,陕北可以实施旱作高产技术的基本农田占总耕地面积不足10%,而且多集中在川涧地,大多数山地村组几乎没有基本农田,农业总体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3、放牧畜牧业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陕北处于农耕区与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带,畜牧业以散牧羊子为主,近年来,牲畜饲养量急剧增加,严重地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榆林北部草原每公顷草地仅能放牧0.36个羊单位,而实际上每公顷草地放牧2.4个羊单位,

超载5.6倍。由于草场载畜量过大,力口上以羊子为主放牧畜牧业的无政府状态,造国成了林牧矛盾突出,加速了草场退化、沙化,以致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地方治理的成效几乎为破坏所抵消,所保留下的治理成果大都是通过实行封禁等综合治理措施巩固的。

  4、劳动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未成年人加入劳动大军和科技发展,大面积退耕造林等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也是陕北农村劳动力开发、利用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陕北发展林草牧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具有适宜林草建设的气候优势。在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林草业,是陕北农业扬长避短的一条有效措施。

  二是土地面积产阔,具有发展林草业的资源优势。

  三是以羊子为主的畜牧业是陕北的一项传统产业,具有群众基础。

  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陕北发展林草牧业带来了机遇。

  三、发展林草牧业可以收到以下几方面效果

  一是有利于快速启动荒山荒坡闲置资源,加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陕北由于历代战争和人类不正当的农业生产活动,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导致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来,连续遭受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危害程度愈演愈烈,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已成为陕北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但陕北地广人稀,农耕面积大,闲置的荒山荒坡面积更大,单靠人为治理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发展林草牧业,转变传统生产方式,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用较少的耕地解决吃饭问题,将大面积耕地和“四荒”地用于发展林草业,并通过实行封育治理,改放牧为舍饲,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吴旗县仅1998-1999两年退耕达到150多万亩,经过近几来的治理,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由封禁前的21.8%提高到49.6%,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的0.88万吨,较1997年减少42.5%。昔日的荒山秃岭被茂密的草灌植被所覆盖,一些多年罕见的动植物重新显现,重点治理地区实现了水不下山。

  二是有利于引导农民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区域性特色经济。在农产品从缺到有,并且转入由量到质的新阶段,发展农业必须突破农产品短缺时期的思维方式,根据市场需求,突出地方特色,选择和发展具有当地比较优势的产品,避免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陕北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但有发展林草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畜牧业基础,引导农民摒弃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把不宜种粮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效益相对较高的林草业、畜牧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形成农、林、牧、草协调发展的区域生态型特色经济,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三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其它产业,多渠道增加收入。陕北传统的以粮为主、广种薄收的生产经营方式,吸附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每个家庭至少有2—3个劳动力一年四季被束缚在以粮为主的种植业中,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经济效益差,限制了农民的开拓能力。发展林草牧业,通过缩减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把大量的劳动力从过去以粮为主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

  四是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陕北以粮食为主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生产经营方式,很难适应市场要求。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养畜,发展林草牧业,一方面扩大了林草业和畜牧业的经营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实行公司带农户的办法,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微观上是小生产,宏观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化大生产。

  四、陕北农村经济发展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要以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培育优势产业为重点,高起点大范围地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要求,促进陕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尽快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尽快提高。

  1、转变过去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的作法向高质量、多样化转变。可以通过内外联合、资产重组培育一批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转变过去单纯生产初级产品的作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范围,延长鲜活农副产品的销售时间,使初级产品多转化、再增值。在转变中,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提高对粮食、薯类、果品、畜产品、蔬菜、林特以及具有区域特色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开发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系列化技术,通过设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出口能力和产业效益。积极发展加工业,引进和研制先进技术,上规模、上水平,充分挖掘加工业的增值潜力。

  3、转变过去粗放经营的作法,积极树立品牌战略。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优质品牌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4、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充分利用土地、阳光、温度等自然资源。

  5、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塑造一代新型农民,是从智力上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工程。

  6、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农村劳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生产体制上的根本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连续创造了我国粮食产量达4000亿公斤的最高记录,增加了农村财富,充实了综合国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我们依然要重视农民积极性的调动问题,要保护农民的利益。这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让群众真正行使民主权利。要从政策上保护农民利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激发他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在开发西部的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2必须完善和发展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把劳动的好与坏和劳动成果、劳动报酬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竞争,增强他们完成劳动任务的压力。

  3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农民改变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4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面对开发西部的大战略,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更重大,我们更需要把那些思想觉悟高、品质好、作风正、观念新、有文化、懂技术的人选拔到领导班子里来,同时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让他们真正在组织、领导农村经济的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牧业,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农村管理,是陕北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突显特色、加快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