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坚持对外开放 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15:14 人民银行网站

  苏 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很高兴参加“第九届北京国际科博会•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今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最后一年,我国对外开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即
将过去的五年过渡期,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履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承诺,全面推动了我国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我想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五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切实履行我国加入WTO承诺,积极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更加透明,开放步伐更加稳定和有序。目前,我国不仅按照承诺开放了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而且进一步扩大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范围。

  在银行业方面,按照承诺开放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25个城市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完全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坚持国家的绝对控股地位和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引入外资参加过有商业银行改革。

  在证券业方面,不仅严格履行了关于证券业开放的有关承诺,而且在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方面进行了探索。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了B股市场;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在A股市场实施境外合格投资者(QFII)制度;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部分开放了证券服务业,外资证券机构可通过合资券商从事国内证券发行和资产管理业务。

  在保险业方面,地域和业务范围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了全部地域和除有关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保险业务。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放宽到50%,外方可自由选择合资伙伴;外资非寿险公司在合资公司中出资比例可达51%,允许在华设立独资子公司;对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并允许从事大型商业保险经纪业务和国际海运、航空、运输险业务以及再保险经纪业务。

  在金融市场方面,积极引进国际金融机构,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2005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了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债券11.3亿元和10亿元,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允许泛亚基金和亚债中国基金等国际投资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的第一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此外,我们还开放了汽车金融市场,2004年以来,先后有5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开业。

  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这既是履行加入WTO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开放既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也带来了机遇和新的竞争力。

  二、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国内金融改革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效地促进了金融业的改革进程。

  对外开放促使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近三年来,试点银行加快改革,按照国际公众持股银行标准和境内外监管规则的要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目前,试点银行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或基本达到国际银行同业先进水平,初步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交行、建行已在香港成功上市。

  经济开放促进我国金融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例,近年来,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我们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管理体制。经常项目从强制结汇走向限额结汇,逐步扩大出口企业自动核销范围,放宽企业经常项目用汇限制,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取消外汇账户地区总限额;放松个人外汇管理政策,允许个人办理贸易项下外汇收付。在加强对资本流动管理的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强了对境内中外资银行外债和国内外汇贷款的管理,对境内外资银行对外借款实行总量控制;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放宽对境内资金转移和投资至境外的限制;逐步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引入国际开发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2005年7月21日,按照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我国实施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对外开放还推动了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全方位带动了金融市场的优化改革,加快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改革试点,促进了金融市场中介机构的改革,应该说,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改革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

  三、对外开放加快推动了国内金融创新

  加入WTO以来,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先进的金融技术、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设计理念,加快推动了国内金融全方位的创新进程。

  一是促进国内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在外资进入我国金融业以及国内金融机构改革的综合推动下,我国金融业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和完善国内金融组织体系。如批准工行、建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展试点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推动建立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补偿体系,推动建立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基金、存款保险机构和保险保障基金等。

  二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丰富投资人选择。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我国有关商业银行发行了次级债券和金融债,拓宽了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渠道,弥补了缺乏主动负债工具的缺陷,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积极推出了银行业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信贷资产证券化(ABS)业务试点,国家开发银行发起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中国建设银行发起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成功发行。

  三是促进金融交易工具和方式创新,深化了金融市场功能。积极开发避险类交易工具,2005年6月15日,我国推出了第一个金融衍生工具——债券远期交易。进一步推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批准了多只公司债券进入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推动交易系统与簿记系统的连接,初步实现了债券交易的“直通式处理”。加快研究和设计债券预发行交易,指导中介机构对相关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纵深发展。加大对利率互换新交易工具的探索力度,并允许部分机构在小范围内进行利率互换交易的试点。

  四是促进外汇市场产品和交易创新。允许银行对客户开办外汇掉期业务,在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2005年5月18日,以做市商报价为驱动的、与国际外汇市场连通的外币/外币即期交易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丰富了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扩大经营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的主体和交易范围,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加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的步伐,2006年3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达成协议,中国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买卖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汇率和利率产品。

  五是促进金融服务理念和手段的创新。金融对外开放引进了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先进经验,为国内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国内金融机构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经营方式,围绕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机制,创新服务体系,在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和管理等各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机制,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当前,国内的企业和居民在投资理财、支付结算、财务咨询等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各种金融服务,普通居民都可以享受银行卡支付、网上交易等现代化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了金融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更好地推动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

中国经济状况已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重要影响日益显现。今后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经济必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加入国际经济进程,并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参与并推动这一发展变化,这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要统筹考虑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战略,研究制定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要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强金融法规建设,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与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体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结束后,金融业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将继续展现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努力为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金融业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本文系苏宁副行长2006年5月23日在第九届北京国际科博会•中国金融高峰会上的演讲)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