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长三角编制科技一体化关键制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06:41 第一财经日报

  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重要基地

  本报记者 赵何娟 发自上海

  上海、江苏、浙江相关部门现已正式启动该长三角地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标志着两省一市在科技方面已从对话性合作,进入到制度性合作的关键阶段。

    意在打造第六大都市圈

  19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2006年工作会议举行。会议的议题之一是编制《长三角“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下称《长三角科技规划》)。这项规划意在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长三角科技规划》是在2005年由科技部启动的“长三角区域‘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实施范围。目前,其战略研究部分已经完成。下一步,《长三角科技规划》的编制工作将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聚焦该区域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

  根据《长三角科技规划》的原则,两省一市相关机构将联手申报、承接、攻克科技部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争取国家计划的重点支持。共享平台四年后初具规模

  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说,在第二季度内,两省一市将签署三项协议——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协议,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联合攻关协议,以及长三角科技政策区域对接工作框架协议。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方面,将采用“统一规范、自主建设、资源分区、系统整合”的建设模式,即在平台建设的总框架内,两省一市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各自建设分系统平台,通过系统总成,形成总的共享平台,通过统一的平台门户对外服务。

  据了解,该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预计到2010年,整个平台将初具规模,并有序运营。

    初拟22个联合攻关项目

  本次会议明确了两省一市联合攻关项目的四个优先领域:战略高技术协同创新,关键产业技术联合攻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区域创新体系基础建设。在区域创新体系基础建设方面,将打造三个创新极点,以上海为创新主极,南京和杭州为创新副极,宁波、苏州、无锡等城市为创新辅助极。

  《长三角科技规划》还将在四大优先领域内,选择若干具有较好技术知识基础和合作基础的技术方向,实施几类重要科技工程,包括资源环境技术攻关工程,战略产业技术跨越工程,优势产业技术提升工程,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科技创业综合服务工程等。

  目前,《长三角科技规划》拟启动的包括《长三角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长三角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治关键技术》、《长三角化学品物流与安全监控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等22个项目。

  李逸平表示,今年将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先期互认三类资质

  两省一市将于第二季度内签署的三项协议之一——长三角科技政策区域对接工作框架协议,核心内容是相关资质的互认。

  今年,两省一市将着手研究制定相互认可的、由各自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有关科技资质,并研究制定三地优惠政策及各种资质认定标准的对接办法和实施细则,在技术经纪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这三个类别上,做好资质认定政策对接的准备工作。

    衔接国家战略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区域处处长郭晓林在此次会议上表示,建设创新体系的关键,是要突破行政区划,打破行政保护的僵局,把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发挥到最好,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系。

  上海市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处副处长姬兆亮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在整个创新体系方面,由于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已经升格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于去年底启动了《长三角“十一五”区域创新体系规划》(下称《长三角创新规划》)的编制,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作区域创新体系的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有望在今年年底推出。

  因此,姬兆亮建议,两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联手编制《长三角科技规划》时,应与国家级的《长三角创新规划》衔接起来。就上海而言,要更明确自己在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地区功能地位,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创新来驱动的转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