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我亲历了广东改革的十二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01:25 中国经济周刊 | |||||||||
从1991年至2003年,卢瑞华从常务副省长到省长的12年间,亲历了广东逐步迈向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过程。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筹划深化粤港合作等中国当代政经领域的重要转折点都和他的工作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岁月如歌,回顾往昔,今天的卢瑞华如何看待他在广东省领导岗位上那波澜壮阔的十二年以及那一个个影响到广东改革的转点?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见习记者 谈佳隆 原蕊/广州报道 在很多人看来,卢瑞华对广东的改革开发与发展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和影响。 4月19日上午,在广州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卢瑞华畅谈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那跨世纪的12年,回顾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过往,悉数华南富庶之地崛起时,那些不为人知的点滴往事。 1991年至2003年的这12年,是卢瑞华担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和省长的12年,是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各种体制机制实现历史性转型的重要阶段。 面对“是什么契机让您在如此关键时期担当如此重任”的提问,卢瑞华笑曰:“怎么会选我,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当时谢非书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找我谈过话,要把我调到省里主管经济,几个月后,即1991年7月,我就从佛山市长调到广东省,被省委、省人大任命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新官上任——“南巡”机遇与挑战 卢瑞华上任一年之后,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广东。“小平同志南巡一下子激发了广东人民经济建设的了热情,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他说。 他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当时广东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老观念”和“旧体制”是当时广东经济飞跃中最大的弊病。 “当时广东改革障碍和阻力主要来自市场观念意识,不是人们不愿意去做,而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计划经济观点束缚着。几十年受苏联影响很深,干部受教育时学的基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全社会还习惯于国家‘包’起来,生产力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我感觉到这是个大机会。我这个人是命好、运气好,遇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这个历史性机遇,”卢瑞华笑着对记者说。 但与此同时,当时在体制转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中的违规运作等。“那时候许多人还不知道是错的,还以为是对的,这才是问题的要害和关键,并积累了不少问题。所以要一边抓改革开放,一边还要抓治理。”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问题给此后的广东发展带来麻烦,也给以后的广国投、粤海事件埋下了伏笔。 1993年6月份开始,全国经济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胀,中央提出要治理整顿,控制规模,让经济实现“软着陆”。 事实上,面对着紧缩的环境,广东依靠海外同胞多、连接港澳的优势,把建设资金的来源重点放在引进外资,解决了因为国家紧缩银根的资金短缺问题。“我那时向省委建议‘两让两得’,即让市场让股权,可得资金得技术。这个政策很有效,外资进入广东大量增加。”他回忆说。 从1992到1997年,广东省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92年广东GDP比1991年增长一倍,1993年比1992年增长一倍。1995年,广东在GDP、进出口额、存款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全国已经跃居第一。 广国投事件——化解金融风险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来之时,广东深受影响。而“广国投事件”再次让广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把一省之长的卢瑞华推向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 卢瑞华回忆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受冲击非常严重,股市地产大跌,这种影响也波及广东,而对于借债问题的影响可以说最大。大环境好的时候,银行轻松把钱借给你,大环境坏的时候,银行就不得不逼你还钱,即使如此,金融业的损失也是最惨重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不仅外资进入广东的投资逐年增加,境外银行借给广东的资金也逐年增加。卢瑞华说:“1997年后,银行逼债,要马上还,谁能做得到?1998年,广东省当时只有一条路,把广国投关掉,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在当时,广国投破产案被称为“中国第一破产案”,而且涉及到世界上130家著名银行,这对广东省来说无疑是一种阵痛。 卢瑞华认为,关掉广国投在经济上说是大事情,而对人们观念的冲击则更大。当时有种错误的想法,即海外银行借给中国的国有企业钱,认为这钱是由政府担保的;而企业也认为,向政府借的钱或由政府担保的钱就可以不还。当时规则不明确,所以借和贷双方都有责任。 从实际意义看,广国投破产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此类道德风险,这对于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进跨越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市场经济基本的规则得到重新认识,诚信意识被树立起来。 为了处理好广国投这一后遗症,广东向中央开了口、借了钱,卢瑞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当时向中央借钱是一个非常果断的措施,当时朱 基总理是支持的。时任常务副省长是王岐山,他是银行家,他懂得这一规则,他提出来向中央借钱,我赞成。”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广东向中央借了350亿来处理广国投,而这350亿两个月内就全部投进去了。对这一做法,当时也有人质疑,借那么多钱怎么还? 卢瑞华说,对于怎么还他并不担心,因为经济首先要运转了才能活,活了就能还。那时候,他研究了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分析了格林斯潘处理1987年美国经济萧条的方法。“他们采取的就是组织投入。社会有收入,推动消费,社会就有第二次收入,不停的运转,经济运转了,税收就能把资金回笼了。2000年至2001年,广东的税收就增加了700个亿。给中央交上了税,又把借的钱还了。” 对于广国投的处理,卢瑞华评价说:“成绩斐然,出乎意料。”“当时知道一定能还的,但用两年这么短时间就还上还是出乎意料。中央给我们条件很宽松,给了我们八年时间,但我们提前还了。” 卢瑞华说:“日本欧美大公司银行倒闭很正常,与它们比起来,广国投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那时候我们在观念上难以接受,境外某些媒体也在做文章,媒体每次见到我,就问广国投的问题,这对于广东是一次经验教训。” 粤港合作 ——成就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 卢瑞华在任内,经历了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这对于广东发展是非常大的契机。卢瑞华说起当年仍十分激动,作为广东省省长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握好历史契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是民族大事,对广东的影响是非常好的事情。其实当时已经考虑和港澳紧密联系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港澳与广东的关系是“前店后厂”,当时广东依赖香港,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有实力了,加工型变为制造型,发展速度超过国内很多地区。这种变化激发了粤港合作在新的经济平台上展开合作,推进新的合作方式,广东的经济发展,为港澳提供了更多赚钱的机会。“从经济上看,粤港澳必然会融为一体,这是不疑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两地经济的融合将使粤港澳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卢瑞华说。 然而,伴随着未来粤港澳在经济上更为紧密,城市定位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学术界也争论不已。对此,卢瑞华非常坚定地指出:“每个地方的定位千万不要都把自己当中心,那样会误事的,别人也不喜欢,所以每个城市对于自身的定位要有个清楚的认识。当年有个大学生,写了一篇《深圳,谁抛弃了你》,我觉得那篇文章是不懂经济,不懂社会,不懂历史的表现,不懂得改革开放真正的作用。香港、广州、深圳只有各自认清自己的实力才能实现粤港的共同繁荣。” 谈及自己在广东改革开放历程中曾经担任过十多年要职的工作经历,以及广东的未来发展,卢瑞华表现了一颗平常心:“我们每个人在历史上只是其中一瞬的作用,历史任务完成后就交给后来者,后来者再交给新的后来者。” 卢瑞华: 广东潮州人,1938年11月出生,中山大学分子光谱学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66年参加工作,1985年任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1991年广东省副省长,1996年至2003年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