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农民命运之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 16:0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开篇语

  自2003年,在成都广阔的土地上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统筹推进
城市化,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许多让人惊喜的变化。变,延伸着希望,变,演绎着美丽。同时也改变着农民的命运,改变着我们的环境,推动着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生动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这样一条认识,即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正确的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的必然选择。

  今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成都之变——坚定不移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2003年以来,许许多多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居住的环境和生活的条件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变了,变成了居民、市民,甚至当上了股东,随之而来的是收入的增加,人们拥有了社保等多种保障,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对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时代。

  变 久已期盼

  “现在想起来就后悔!那个时候,花钱托人把小儿子的户口弄到镇上。但如今我们不花一分钱,不也成了居民?”事隔10年,再提起此事,家住双流县文星镇蜀星花园1幢7单元1号的陈子秀仍一脸懊恼,“不仅自己的户口不花钱,因集约了土地,政府还要奖励我们钱,一人7000元,这钱我儿子是拿不到了!”原来,陈子秀为了儿子“好找工作,好找媳妇”,花了6000元托人把儿子的户口从来龙村迁到文星镇上。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农民们对改变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龙泉驿区大面街道龙华村的67岁老农肖大顺辛勤劳作,每年就眼巴巴望着那一亩三分地的丰水梨有个好收成,日子才过得下去。2004年6月,村里成立龙华农民股份合作社,老人家成为社区居民,住上了新房子,收入增加了,并且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他慨叹:做了几十年农民,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腰也痛了,背也驼了,心也厌了,但为了生计,每每总得咬牙坚持;现在一切都好了,死也值了……

  记者手记:农民相对贫困,农村、农业相对落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重大任务。人多地少,事实证明就农业发展农业是不行的。我市从2003年开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通过“三个集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大量转移农村富余人口,同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命运开始了根本的改变。

  变 丰富多彩

  位于成龙路沿线的龙华村农民新居——西博苑,坡屋顶、飘窗等现代化建筑在阳光下异常耀眼。搬出破旧瓦房,67岁的肖大顺老两口分到73.97平方米的二室一厅住房,记者前往采访时,他正忙着装修新家。“大爷,主卧室贴白色细花纹地砖很好看,但也容易脏哦。”记者建议。“没得事,进门穿拖鞋就好了嘛。”肖大顺嘿嘿笑着,“我还打算用房屋赔偿费和青苗费,再买一套组合式家具,买个彩电,买个抽油烟机,免得新房子到处都弄得油腻腻的。”记者走进厕所一看,咦,抽水马桶!肖大顺说,现在流行这个,老年人用,不头昏。

  三年前,三圣乡红砂村的彭元福借花博会“东风”,自家农房被改造成川西民居,开起了农家乐。当上“老板”后,彭元福购置了一套西装,第一次洗的时候,竟把衣服放到洗衣机里搅,全洗皱了。后来,城里一家干洗店把连锁分店开到村里,彭元福才知道衣服还可以干洗,这以后,他的西装都送去干洗了。

  同为红砂村,5月12日,记者回访了该村“曾家花园”的老板——27岁的曾华美。三年前,红砂村刚打造完毕,曾华美在父母的要求下,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家帮忙开农家乐。那时采访曾华美,她显得忧心忡忡,“这几千元的本钱,都是父母的棺材本啊。”时过三年,“曾家花园”规模已扩大了一倍,穿着西服的大堂经理走过来,礼貌地对记者说:“真对不起,华美出去拍超女宣传片了。”离开红砂村时,记者路过一片红玫瑰花林时无意中发现了曾华美:皮肤白皙,穿着村姑装,扎着蓝色碎花头巾,面对两台摄像机唱着山歌,比三年前显得更加年轻、漂亮了。

  2003年,邛崃川王村支书左庆芬顶住村民讥笑,自己掏钱购买器材,组织村里的女同志到活动室跳舞、打腰鼓,组建了川王村女子文娱宣传队,节目丰富多彩,还走进城里大广场表演。村里群众的精神面貌变了,搞发展的心思强了,如今一进村,处处是整洁的村道,时时能感受文明的乡风。

  记者手记:从破瓦房到配套齐全的集中居住区,看似只是居住地点改变,实则是农民生活、生产方式改变的开始。抽油烟机、抽水马桶、干洗衣服、拍片、排文娱节目,表面看似物质生活的变化,实质却是人们精神生活、思想观念的大改变,城市文明的融入,使乡村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诗情画意。

  变 深刻入里

  “死守责任田,脱贫致富难。”去年4月,蒲江县复兴乡苗峰村的农民自发将这句标语刷上墙,这是农民观念思路的重大转变;“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把更多的功夫、更大的力气用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上,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干部观念思路的转变。变化,带来无穷的活力。

  农民开始积极学习参加培训,就业、创业,以各种形式加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机制体制和工作方式。一批批新的办法,新的“模式”,推动着发展,给农民带来实惠。

  2004年底以前,复兴乡苗峰村农民都是各干各的,责任田成了每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收入2000余元。自从实行租赁、合作社、股份制等新形式处置土地,实现农业集中经营后,现在该村人均收入已达4326元,村民干劲更足了。

  龙华村在兴建农民新居“西博苑”时,股份合作社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构建农民变市民就业的产业支撑。占地303亩的成都国际汽摩商城总投资3亿元,可安置劳动力2000名;另一家中美合资食品企业,可解决劳动力1000名,而龙华村富余劳动力共约1000人,不断进入该村聚集发展的产业项目,如今出现了在当地招不到工的局面。

  “英国小镇”位于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旁,这里的农民更舒服,就地即可当股东。据悉,成都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制订方案,动员农民拿出部分房屋赔偿金,以合作社的形式购买园区内一定数量的厂房,青羊工建公司再把厂房从农民手中租回,代为统一经营,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合同确保农民每年获得不低于8%的收益。

  温江区柳城镇德通桥社区失地农民蒋淇告诉记者:“以前我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总担心老人的养老问题,从2004年5月起,父母每月可领420元养老金,生活有了保障,解决了我的一大心病。

  记者手记:这些深刻的变化,意味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提速。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理念已渗入到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土地流转后的对外合作、合资公司,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变 延伸希望

  “十一五”期间,成都将年均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485元,按每年增长8.5%的预期目标计算,2010年将达6742元。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将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一个崭新的农村社会化保障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2006年,一个好消息传出:14个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信息技术费全免,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调配,到划片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学,不收借读费。

  站在成都实践已取得的成绩上展望:希望在延伸,美丽在描绘,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家妹回家当股东

  “五朵金花”导游曾华玲,早年向往着城里人上班的感觉,曾到市区打工。昨日,曾华玲告诉记者,自从红砂村乡村旅游带建成后,2004年,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参加了培训并被聘为导游。现在她做导游工作有一份收入,家里还在红砂村经营农家乐,她是股东之一,每年有一份分红。城乡一体化,使曾华玲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成都之变系列评论之一

  变命

  朱达志

  发生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与命运之变,可以说是近现代所有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之果,中国当然不能超乎其外,区别仅在于转变途径的迥然相异。

  历史上,西方工业社会生产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圈地运动”等野蛮方式实现的。农民被强行剥夺了土地等生产资料,被迫成为一无所有的城市雇佣工人。

  而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走过的那条血腥发展之路。中央提出,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刻领会这一精神,经过艰难的理论探索和三年生动实践,提出并逐步完善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全新战略。这是实现中央整体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都路径,它从根本上打破了上述“历史规律”。

  成都市郊农民命运的改变,则是通过“三个集中”这一创举实现的。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凝聚力,创造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组织农民向城镇集中;然后,通过股份化这一新型的“资合”方式,将原各家各户分散拥有的宅基地及周边荒地置换出来,集中规模经营,使之变成可以增值的资本。如此“大循环、大集中、大统筹”,为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实施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种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农民变市民方式,跟过去农民离乡背井流入城市,成为新一代产业工人那种传统途径不一样。他们是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以土地换就业、换社保、换福利的方式,实现身份转换的。这个转移不是简单地换个地方,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这样做,既推进了乡村的城市化,又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的传统宿命,还没有给城市增加额外的压力。这样“一石三鸟”的创新之举。

  农民被纳入城市化社区管理,享受到了过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市民待遇。与此同时,他们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带领下,努力培养自己的“城市生活意识”和“新市民意识”。龙泉驿区龙华社区的“新市民讲习所”,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新时代农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不一般的组织与自治能力,看到了他们身上公民意识的可贵觉醒。

  这样的“变”,是我们最为欣慰和期待的。这样的变更是农业、农村、农民最渴望最迫切的。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我们必须更坚决、更主动、更积极地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张魁勇 实习生 石琳 周勇良 李祥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