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5月17日电 (记者 董峻、郭立) 城市的扩张,既可能是郊区农民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他们的伤心地。如何搭上城市快车,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富裕,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重庆渝北区从一个农业大县演变为主城区,城乡差距一度非常大。近年来渝北区通过打造现代农业等举措,初步建成重庆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城市居民
休闲的都市生态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探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这无疑是记者见过的最窄的水泥道路了——只有一米宽!
从市区到石船镇的公路沿途,时常可以看到这种白色的水泥便道,一条条蜿蜒曲折拐进大山,有些便道的尽头,直接与民房院坝相连。
石船镇党委书记李享强说,去年3月至今,镇上共为14个村修了120公里人行水泥便道,覆盖全镇70%的农村人口。农民只需要投工投劳而不必自己掏腰包。
“这路可解决了大问题。”张关镇水溶洞村退伍老军人陈先寿说,过去田坎路泥泞不堪,穿雨靴都不好走,娃儿上学、老人赶场都是难事。蔬菜水果也不敢多种,卖头猪最少要花100多块钱雇人抬。
如今渝北山区农村已修建水泥便道2014公里。这些平均每米材料投入不过20元的便民小路,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成为惠及群众的大事。区委副书记陈道秀算了一笔账:凡是修了便民道的村组,近年至少有30%的住房翻新改造。为啥?以前靠手提肩扛,一块砖运到家8分钱涨到一毛六,现在建房子仅建材一项一平方米就省了50元。
在欠发达农村采访,每当记者问农民群众农村最缺啥,听到最多的就是对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盼望。渝北区目前正在实施的“五通”工程,就是为了逐步解决农民群众呼声最高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问题,通路是其中一项内容,其余还包括:
——通水。有的农村水源贫乏,常年饮水无保障,有的地方虽有水源却水质很差,近11万人口的饮水难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他们的当务之急,是抓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通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渝北区将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努力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解决农村用电难和电价高的问题。
——通电视信号。在闭路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渝北区正在向农户拓展,努力实现“户户通”。他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要达到70%。
——通电话线路。渝北区将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通讯信号覆盖工程”,提高通讯质量和电话普及率,实现农村通讯全覆盖。
藏在大山深处的示范村
到一处采访,当地同志往往会把最得意的“典型”推出来。渝北区也确定了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令记者惊奇的是,这4个村无一例外都是藏在大山深处、远离城区的欠发达村。
“我们也有靠近城区的富裕村,选这些村做示范容易出成绩,可他们的经验不一定别处都能学来。”渝北区副区长刘天高说,示范村就是要示范给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尤其是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地方,人们更需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做法。
渝北区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既改善农村大环境,也改善家庭小环境。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或秸秆气化炉。在其中的一个示范村张关镇老君山一村,村民李桂花说,自从用上了沼气,院里连苍蝇都很难见到了——人畜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来做饭,发酵后的沼渣还能肥田,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就这样,政府出水泥、河沙,有劳力的家少给点补助,没有劳力的多给点补助,几年工夫村里人就纷纷建起了沼气池。
发展沼气是渝北区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的内容之一,这项工程以“三清、三改、一建”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普及推广使用沼气、秸秆气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有条件的村子甚至还建起了垃圾站、普遍用上了污水净化池。白墙黑瓦,黄狗麻鸭,房前花池,屋后青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此休闲度假。
塑造新型农民、树立文明乡风,也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渝北区前不久兴办了两个新农村村民试点学校,对农民进行文明礼仪、清洁卫生、科学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并为学校配置了科技书屋、科技网吧等设施。下一步还将在全区推广这类学校,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生态园里的枇杷熟了
在渝北采访时的一顿午饭,是在双凤桥街道的(石旁加乔)田村吃的。喷香可口的农家饭菜自不必说,单是一树树黄的枇杷,一丛丛白的桂花,一汪汪绿的池水,便诱得记者心旷神怡,食欲大增。
渝北农民喜欢把这种地方称作“生态园”。(石旁加乔)田村就是一个靠发展生态园产业富裕起来的村子。凭着靠近城区的优势,他们引进了48家投资商,建成3000多亩花卉苗木基地,15家“农家乐”或乡村宾馆。
建设新农村,第一位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以(石旁加乔)田村为代表的一批富裕村,就是找准了自身特点,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如今的渝北,已逐渐成为重庆市民旅游度假休闲的胜地。这里可钓鱼,可采摘,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或许这就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渝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南部片区都市效益型农业、北部片区特色型农业、东部片区生态旅游型农业的新格局。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去年新发展花卉3100亩,花卉总面积达到3.3万亩。玉峰山镇、石船镇8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被确定为重庆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同时,他们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搞好劳务培训,着重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70元,在2004年增长14.1%的高位增长基础上增幅仍达9.8%。(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