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也是“生产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07:39 每日经济新闻 | |||||||||
一个经历破产、坐牢、离婚的男人挑战麦当劳的故事(每经商道·永不言败连载(6))[2006-05-17] 本期提要: 如果几个人都是同一种观点,那么就说明其他人是多余的。
记住:争论也是“生产力”。 争论加深了解 1995年春节过后,王副总、帖总监和我开始了实质性的筹备工作。 筹备一开始,我们就产生了分歧:到底如何设计“红高粱”?我的没想当然是快餐模式,比如,采用自助式点餐服务系统,以红色为主色调;而王总则希望采用中餐服务模式,即桌前服务;帖总监极力反对红色调。 有时我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了说服他们,我常说,这样做才叫快餐,那样做不是快餐是餐馆。可王总一急就反问道:什么是快餐,你说快餐与餐馆有什么本质区别? 你别说,王总这么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对呀,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有些事,看似明白,可要说清楚,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什么叫“好吃”?要说明白,真需要不少学问和知识。 虽然我们争论得非常激烈,但我发现,我们之间不仅彼此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 不记得哪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几个人都是同一种观点,那么就说明其他人是多余的。 记住:争论也是“生产力”。 一把手要能容纳意见 做一把手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要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即便真理在你手中,也不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愿意给你提意见,甚至愿意与你争论的人,只能说明他有责任心,他对这个事业感兴趣。 凡是对老板一言不发或对老板总说“对对对、是是是”的人,都是对企业缺乏责任心或对老板不满的人。 中式快餐当时在郑州是个空白,顾客也没有快餐的概念,但我预感到,快餐市场和顾客需求是非常大的。我决定抓住这个商机,把一种风味食品变成“快餐模式”。 对我来讲,经营快餐也是第一次,到底如何搞才适合中式快餐的特点,才能使得顾客满意,自己也没有任何把握和经验。总而言之,“红高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面对这样的工作,更多的不是靠经验和常识,而是靠想像力和悟性。 我愿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说服这两位老人。后来,我们在大方向上基本趋于一致。而且,我们三人还做了基本分工:我主管装修和经营,王副总主抓管理,帖汉卿做技术总监,主要负责烩面质量和技术培训。 筹建工作进展顺利,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具备了开业条件。 快餐最突出的问题:“匹配” 通过筹建这家红高梁店,我学到了不少快餐的常识:由于快餐要求速度,所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匹配”问题———即“售卖与生产之间的匹配”。既不能让“烩面等人”,也不能让“人等烩面”。因为烩面存放超过5分钟,“卖相”就不好了,而且会影响口感;相反,让顾客排长队去等烩面,也会影响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这个难题,看似简单,解决起来确实非常困难,我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营业高峰期,越是客人多的时候,我们的出品速度就越快,能确保客人点了餐,付了款后60秒内就可以得到所要的烩面。然而,在低峰时段,客人往往要等候3-5分钟。 原因是什么呢?从常识上看,客人少应该速度更快一点,可为什么反而慢呢?后来我找到了原因。 当客人多的时候,厨师可以开足马力不停地生产,这个时候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我们不但心烩面销售不出去;可是到了低峰时段,厨师只能等售卖员通知以后才开始生产。问题出在售卖区和生产区的沟通不及时以及我们的生产方式上。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非要实现工业化、标准化不可。这时我似乎意识到:快餐与餐馆之间确有一条“鸿沟”。 至于两位说只能送我一程的老人,几个月过后,他们不仅没有离开“红高粱”,而且深深地喜欢上了“红高粱”事业,我们也成了忘年交。明日提示:“红高粱”是1995年4月15日在郑州诞生的,而美国麦当劳也是在4月15日开业的———1955年的4月15日,两者正好相差40年。这里头有什么故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