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胥会云 发自上海
昨天,青海省副省长马建堂带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100个招商项目来到上海进行推介,这些项目总投资额为733亿元。推介会之后,马建堂接受了本报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招商,总让人担心生态保护是否能很好的实现。而作为欠发达省份,青海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二者之间如何求取一种平衡?
马建堂:青海面积72万平方公里,有不同的功能区。柴达木盆地是戈壁滩,保护水资源任务很重;三江源保护区,生态保护是第一位的,必须通过自然力量恢复生态。目前其中两个半州不考核GDP,其中包括玉树州、果洛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四个县中的两个。
青海的发展不会忘了环保,青海是个生态大省,我们增长一点GDP对全国算不了什么,但是对我们的子孙来讲,对全国来讲,生态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第一财经日报》:但是,青海湖近50年来每年都在缩小一个西湖的面积?
马建堂:青海湖面积总的趋势是缩小的,但是去年因为降雨进入丰沛期,所以湖面增大,水位增高。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不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关于青海湖的命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青海湖以后会消失,这是自然的力量。二是说随着湖面缩小,青海湖的蒸发量和入湖水量取得平衡的时候,就稳定了。
国务院要求我们编制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综合规划,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顺利的话今年就能够批复。
《第一财经日报》:你此前曾表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东西部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马建堂:是的。循环经济要求减量化,零排放。从这方面来看,东西部是完全在一条起跑线上的。
我们之所以在柴达木设置国家级的循环经济实验区,是因为它有自身特点。柴达木盆地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覆盖着密切关联的一些资源类型,比如石油天然气资源、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以及其他非金属资源等。
这些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5.5万亿元。资源的密集性和关联性,也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实验的基础。
《第一财经日报》: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西部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上面,还是有着许多不如东部的劣势,比如资本、人才、信息,怎么化解?
马建堂:我一定程度上同意你的看法,但是资本是没有区域限制的,它不是上海的、北京的、广州的。只要有好的项目和利润,就会引来资金。
当然,相对上海而言,青海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都不发达,我想未来的趋势应该是上海利用自身的市场、人才和信息,大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吸引资金,然后全国各地找项目,青海的很多项目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资金。
另外,上海产权交易所也可以为青海所用,比如说西宁可以成为上海产权交易所的一个营业所,国内外买家在网上进行交易。
《第一财经日报》:在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你似乎特别强调国家要实现资源配置上的优化?
马建堂:对,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配置上要优化。
“十五”期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十一五”期间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是说,应该把资源放在资源产地加工,把资源留给当地,否则资源地永远只能是卖原料。
柴达木盆地要发展循环经济,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基础的资源,缺少了就可能导致循环链条的断裂。
从产量角度讲,青海的油气资源完全能够满足自身需要,但就国家而言,还要考虑在满足青海需要和调出青海任务之间实现平衡。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应该利用、消化海洋石油天然气以及进口的石油天然气。而内地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应该主要在中西部进行加工,否则就不经济了。这不仅是国家整体的宏观资源配置,也涉及到“十一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我们希望能够多给我们留一点油、气资源。
《第一财经日报》:青藏铁路客运通车在即,旅游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青海省会如何利用这个机会?
马建堂:我们正在积极推广青藏铁路旅游,目前已经成立了一家由国外旅游公司控股、青藏铁路公司参股的青藏铁路旅游公司。目前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正在为旅游公司生产豪华旅游专列。
青海省还将成立以主管旅游的副省长牵头的青藏铁路旅游小组,目前省发改委牵头,正在编制青藏铁路旅游规划,以及附近经济区、经济带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