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20%的节能之路怎么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17:18 国际商报 | |||||||||
——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专家杨上明 本报记者 冰岛 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近日已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达到每桶72美元。
这个发疯的价格,不仅使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日益围绕其百般竞争和作为,也使全球几乎所有与油有瓜葛的人,神经都绷了起来。虽然伊朗核问题是这次原油期货价格上涨的最直接原因之一,但石油一旦被作为某些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法码,类似伊朗这样的问题将层出不穷,虽然下一个人选是谁现在还不好预测,但前面不是已经发生了美伊之战吗? 石油作为能源产业中的最重要一环,近几年发生的一次次石油大战,已使中国为此付出了巨额外汇。与此同时,为获取稳固的石油资源,中央政府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能源外交,以此为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 即便如此,能源的日趋紧张,还是对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敲响了警钟。随着中国自主创新时代启动,能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已成为政府必须倾全力解决的问题。 能源是战略性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唇齿相依。于是我们看到,节能20%被写进了“十一五”规划,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这既说明节能已迫在眉睫,也说明我国能源效率低下,更说明能源的严峻度已箭在弦上。这个上升至国家战略的节能目标,将一定程度上左右中国的产业格局,甚至左右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要想在五年内实现平均年4%左右的节能率,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既涉及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和调整水平,更涉及政治、外交、经济、技术、战略等的融会贯通能力,政策水平和政策进程也事关目标成败。这是时代的艰难,也因之成为时代最热点的话题之一,既考验着各级政府、专家的战略能力和政策能力,也考验着政策的实施能力。 本报记者就怎样看待“十五”期间我国的能源效率和政策、“十一五”期间20%的节能之路该怎么走为题,采访了我国石化专家杨上明。 记者(以下简称记):杨上明你好!“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与GDP增速之比,达到了1.6:1,其中能源消费增速2001~2004年连续四年超过GDP增速,2002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9:1,2005年才接近1:1。而1980~2000年的二十年间,这一数字仅为0.5:1,也就是说在这二十年中,我国实现了能耗翻一番、GDP翻两番的目标。你认为“十五”期间能耗增速与前二十年相比发生倒置、甚至一度超过GDP增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杨上明(以下简称杨):19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一直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粗放转向集约,因为“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但这个过程一定是漫长而艰难的,因为要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既快又稳的发展目标,取决于各类资源的保障程度,因此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产业层面,都面临资源制约,尤其是能源也面临制约问题。“八五”期间人们就已意识到石油将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八五”中后期政府就提出了“煤代油战略”。但真正实施全面的能源战略,是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此前由于石油价格并不高、我国经济总量也不是很大,因此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方式,都缺乏根本性变化,如节能措施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观念上更没有实现本质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处于粗放状态,也说明新能源战略在此期间,并无实质性实施。 简而言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节约措施和政策不到位,是导致上述倒置的两大主因。 尽管“十五”期间我国更加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这一点从社会消费方式、资源制约程度等都可以看出来,其中石油行业的问题体现得最突出。 前几年石油消费量快速增长,完全是非常规增速,如恩格尔系数前几年达到了两位数,这都不是正常体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与2004年相比,2005年GDP增速是9.9%,但原油和成品油的消费量不升反降,减少0.5%。与此同时,2005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也未增加,反而减少5.3%;石油对外依存度也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而2003年、2004年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量,分别增长了36.5%、47.6%,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为35.8%、44.2%。 这种变化,既与政府强调构建节约型社会有关,也与近几年原油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影响了消费有关,但也说明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节约潜力都很大。从2005年的GDP增速和能耗消费增速看,只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切实做好资源节约,未来GDP翻两番、能耗翻一番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记:这一点市场各方应该没有太多怀疑,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保障,但过程也许比目标时间要慢。 杨:这要谈具体问题。 首先从交通看。 石油消费很重要的一块在交通,而汽车产业这些年在我国呈高速发展之势。与之同步的是,很多消费者都在讲求档次高、排放量大的小轿车,并无节能概念。去年我去了一趟欧洲,发现街上两厢的小排量轿车很多,尤其家用车主要是小车,一来便于停车,二来耗油量低。但节能概念此时在我国多数人心目中,还缺乏概念。 其次从工业角度看。 虽然我国的制造能力已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从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看,原有产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转型速度。尽管政府早就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应实现根本性转变,但产业基础薄弱、加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对这种转变形成了很强的制约。如乙烯等石化行业由于生产规模上不去,能耗降下来就很困难,虽然通过技改可以降低部分能耗,但有规模做保证效果会更好。 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也提出了除交通运输、建筑和民用外,燃油税对节能的效力非常大,但燃油税的出台一直处于难产状态。近几年火车不断提速,这种运输方式的调整,也是节能降耗的手段。 从建筑行业看,也缺乏节能概念,如节能用材非常少。 从生活方式的一角来看,一般家庭使用的电器也缺乏节能概念,用水也如此。而耗水越多耗电就越多,生活方式同样需要改变。 这一切都说明,观念不到位,措施就难以到位,也就必然缺乏目标追求;反之,如果观念到位,措施到位,目标的实施手段就会明确。 记:说得好,请评价一下“十五”期间我国的能源政策。 杨:应该说“十五”期间我国的能源政策,不是很清晰,特别是强制性要求不够明确,如对某行业的能耗目标,并无指导性要求,更无法规要求。一些城市在相当时期内,要求汽车排放量只有达到1.4升、1.6升以上,才允许发展,这事实上是在鼓励能源消费,仅从居民生活方式来讲也是误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拖累。随着新农村建设启动,自今年开始我国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必须立足节能,否则在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形成新的、大量的能源浪费。 去年石油消费的变化,从宏观角度看,政策的跟进还不是很到位,如国家从去年才启动《能源法》的制定。从政策到位角度看,只有《能源法》首先到位,才能形成完整的能源政策体系。 从微观角度看,一是成品油价格的定价机制,此时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直至今年3月26日,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政策才出台;二是汽车消费,尤其对小排量汽车的消费,部分限制性政策尚未解禁,更缺乏鼓励性政策;三是燃油税迟迟出不了台。 一个真正的节约型社会,需要多种政策到位后才能实现,否则形式上的美丽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记:具体政策上不去,宏观政策必然上不去。“十五”期间在节能方式上,有无经验可借鉴? 杨:太多经验现在还谈不上,但这些年在产业发展上,通过技术进步,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节能化生产,从大方向上来说是对的,这应该是经验。 记:将经济增长指标和降耗指标,同时并列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在我国还是第一次,除科学发展观已开始在决策层面体现出来以外,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一并列还说明了什么? 杨:说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非常严峻。石油价格是风向标,其它能源大部分与石油相关,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节节攀升,已使最高决策层感到形势严峻,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终极目标都是立足于资源节约,否则经济发展目标根本实现不了,石油、煤炭等资源对全世界而言,都是有限的。 从市场角度看,国家在研究稀缺资源怎样才能体现在市场价值上,也是一方面。如水、电等价格偏低,社会就会多用,如果价格与生活关联度高,必然强化人们的节约意识,从而促进所有资源、能源都得到节约。 记: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 杨:应该是富国强民。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五年翻一番,保持快速发展水平,如果发展速度减缓,就业压力、社会稳定等都支持不住,此时无论从执政角度,还是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都会出问题。老百姓希望国家经济能力提升,国民收入增加,进而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因此现在的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力度,优先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要想使经济增长保持持续的高水平,主要是从资源节约出发,尤其是能源这种资源。近几年政府一直强调要面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资源的严峻性已见一斑。 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1.5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以及美国的4倍以上。能耗指数的这种巨大反差,是否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以及我国的能源战略有关? 杨:毫无疑问,这与工业化阶段有关,但与能源战略关系更密切。 日本从1970年代末期就开始制定《新能源节约法》,重点就是节约。虽然我国也一直重视能源和节能工作,如早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的方针,并将节能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不断提高能源效率,但终归存在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粗放等根本性问题,因此将能源节约放在首位的目标,实际上并未实现。 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这些国家处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时,采取了什么样的能源战略? 杨:我不敢说美国与中国处于相同发展阶段时,是否将能源战略放在了首位,但我国与日本相似性最大。 日本在1973~2000年间,能源消费占GDP的比例,单位消耗下降了33%。其在1970年代的工业化水平,可能还不如我国现在的水平,但已将能源节约置于重要位置,因此其多种能耗指数,比一般发达国家都低。 从这几个国家的单位能耗比来看,日本的能源战略最到位,德国的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得比较好。这些欧洲国家煤炭资源不多,但核电和天然气资源使用比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多样化的能源消费结构,也是降低单位能耗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相应上升。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19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总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但由于资源禀赋的现实,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主力是煤炭和石油,其中煤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所占份额高达三分之二还多。 石油、天然气消费比例要想大幅增加,非常困难。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我国的石油消费占22.3%,而世界平均水平是36.8%;虽然相差10个点,但中国基数高。这几年虽然大家已意识到要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但目前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只占2.5%,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3.8%,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20多个点,差距太大。中国今后应努力提高消费比例的是天然气,但其与石油一样,都存在资源的来源问题。现在看五年内能增加多少天然气比重,还是个问题。 核能、可再生能源,我国的比例都比较低,今后都有可能增加消费比例。 中国现在的核能消费太低了。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2004年核能的平均消费水平是6.1%,而中国是0.8%,仅为世界水平的13.1%,差了6.6倍。核能的效率其实更高,今后我国应加快核能发展,如不能实现核能迈向更高水平,对能源战略而言将是一个缺陷。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国内刚刚起步。 记:这几个国家的能源战略共同点在哪? 杨:节能及多元化。日本节能措施早,落实也最好。我国已出台的《能源发展纲要》,提出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52%;天然气提高到8.6%;核能提高到4%左右;新能源提高到6%以上,现基本上没有。新能源含风力发电等内容。 记:能源产业调整对节能降耗十分重要。数据显示:石化行业年能耗达2.7亿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达3.5吨标准煤,是其它行业的二、三倍。你是石化专家,面对节能20%的目标,请详细谈谈石化行业该怎么调整? 杨:“十一五”期间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应在工业和服务业实现节能降耗,农业降幅空间不太大。工业在我国现处于核心位置,因此国家发改委正在落实的十大节能工程,重点就是以工业为主,服务业为辅。 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面临工业化发展任务,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是重中之重。通过不懈努力,我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在这个不断实施的过程中,只要大力推动技术研发,就会实现节能降耗。但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如五年之内石化行业的降耗目标实现后,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但节能潜力也巨大。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有几大重点:一是重点工业,二是交通运输,三是建筑。 记:你认为石化行业该怎么调整? 杨:我国一直将石化行业的乙烯和炼油作为龙头产业,“八五”期间国家就提出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这个定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大。相对于机械、电子、以塑代钢代木等,乙烯和炼油业对制造业、轻工、纺织业的带动作用都很大,1990年代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出口产品,如家电、玩具、纺织品等,很多都是以石化产品为基础原料。因此也可以看出一点,能耗大小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 尽管目前我国石化行业的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偏高,但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完全可以实现逐步节能降耗的目标,也是增强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石化领域最典型的行业是乙烯,如2004年每吨乙烯平均消耗700千克标准油,而国际标准是550千克标准油,每吨就相差150千克。然而,1998年我国每吨乙烯平均消耗829千克标准油,2000年为796千克标准油,乙烯综合能耗2000年比1998年下降了4.1%,2004年比2000年下降了13.7%,1998~2004年间年均节能率为2.8%;在节能降耗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步。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期间通过老厂改造扩建,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使乙烯行业的产业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1998年全国有16家乙烯企业18套生产装置,乙烯总能力为420万吨,在企业、装置数量不变的情况下,2000年、2004年我国乙烯总能力,分别达到445万吨、606万吨。 记:这意味着什么? 杨:意味着企业的平均规模、尤其是单套生产装置规模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了物耗和能耗。单位生产规模如果过小,能耗物耗水平就高。1998年我国单套乙烯装置,平均生产规模分别为23万吨,每吨乙烯消耗原料3.3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逐步提高,2004年单套装置平均年产能力为34万吨,虽然与世界单套装置最低年产能力45万吨相比,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差距,但其物耗已降至3.1吨,综合能耗也大大下降。 通过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只有发展规模经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才能降低能耗物耗。 2005年我国已拥有18家企业20套装置,乙烯能力、产量均为755万吨,单套乙烯装置规模为38万吨,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从国际乙烯工业发展历程来看,1980年代乙烯装置起始规模为30万吨,1990年代前期为45万吨,中后期为60万吨,现在乙烯行业的起始规模是年产80万吨。 目前我国乙烯产业政策已明确提出:今后新建乙烯装置规模必须为年产80万吨以上,正在建设或刚刚核准建设的5~6套大型乙烯规模,均为80~100万吨。因此,今后我国乙烯行业仍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企业不断改扩建,推动技术进步,继续提高单套装置的生产能力,或发展大型装置,都可以降低全行业能耗物耗水平。预计2007年我国乙烯能力将达到1100万吨,2010年将达到1200万吨,年降能耗总量将非常可观。 炼油业也一样。我国的炼油能力2004年为3.14亿吨,2005年为3.28亿吨。我国虽有120多家炼油企业,但每家企业年平均生产规模只有270多万吨,而世界平均规模是611万吨。 但我国炼油业“十一五”期间将得到高速发展,其产业政策也明确,老厂改扩建、新建厂年生产规模将达到800万吨以上。只有集约式发展,提高综合能力,才能降低加工损失,减少能耗物耗水平。 不仅如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炼油、乙烯专项规划》还明确建议:作为资源、能源、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要通过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形成一批炼油化工一体化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济,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及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我国烧碱业年生产能力是1200万吨左右,但共有200多家烧碱企业,每家企业年平均规模只有6万吨。其中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以上的只有6家,而这6家企业的生产能力总和,只有行业年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左右。年生产能力10~20万吨的有16家,这一块占行业总生产能力的五分之一左右。5~10万吨的企业37家,占总生产能力的28%。1~5万吨的78家,占四分之一。 现在产业政策是只允许烧碱企业规模在年产15万吨以上,是允许而不是鼓励,15万吨以下是限制,这说明现在的烧碱行业集中度太低。现在每吨烧碱平均能耗为1510千克标准煤左右,综合能耗非常高。但2010年时该数字将为1400千克左右,下降110千克,因为总生产能力加大了。 合成氨是生产尿素的中间产品,现我国尿素年产量是3304万吨,相当于2000万吨合成氨,而每吨合成氨能耗为1210千克标准煤,能耗物耗同样高。 总之,从石化这个有代表性的行业发展趋势看,“十一五”期间20%的降耗指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记:从产业优化角度看是老厂改扩建,新厂上规模,这就是石化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吗? 杨:重点是加大力度实现组织、规模和布局等结构性调整,还有技术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也是降低能耗的重要方向。 乙烯行业今后还要加快发展,炼油业是适度发展,要淘汰小规模炼油企业,还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强调环境保护。炼油业的成品油质量要不断升级,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实施的机动车燃油排放标准是欧Ⅲ,今后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以减少尾气排放,保护环境,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 一点一点上措施,小规模企业会承受不起,对成品油的质量升级要求很难达到,安全和环保措施也很难跟得上,最后将被淘汰出局。只有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目标。 炼油业今后一要满足油品和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二要通过市场行为和行政措施,关停并转低效小炼油企业。 合成氨和烧碱行业由于生产规模基数大,通过技改、新工艺技术的采用及原料路线的改变,加之一定程度的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物耗。 记: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目标是争取到2020年,GDP指标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能耗翻一番。为保障该目标实现,又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在这十大工程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你认为这个工程该怎么实施? 杨:重点在结构调整,包括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今后重点领域的重点工业如电力,原烧油锅炉配套发电机组,这些年已逐步用煤和天然气替代。钢铁业烧油主要是炼钢过程和保温,再就是冶金行业在生产有色金属时,消耗原料油,等等。今后可替代石油的,一是电力、冶金、石油石化,还有化学工业;二是交通运输。整个石油替代工程,主要与这些行业相关。到2010年逐渐节约替代的石油量,将达3500万吨以上,其中大头是石油石化、电力、化工和交通运输,再就是钢铁建材和其它行业。石化占三分之一左右,交通占五分之一左右,电力也是五分之一左右,化工占七分之一左右。 记:这是目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杨:最大的困难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如化工行业中合成氨、尿素生产一般都使用石油天然气作原料,经济性上都不过关,只有用煤来替代。 交通用油也要以替代为主。如汽车产业从节约消费角度看,像民用车除需淘汰落后型机动车外,还要通过燃油税的实施,抑制不必要的消费。 据相关统计,中国城市汽车排量普遍高于欧洲城市,中国平均每辆汽车的耗油量是日本的3倍。2000年以前中国市场上的车型中,排量在1.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而2003年小排量新车型降至当年全部新车型的25.5%,2.0升以上的新车型则占全年新车型的32.5%;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2.0升以上的车型更飙升至72%;2005年甚至有更多排量高于3.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因此,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车发展很重要。 我们不妨以排放量1升和1.6升的轿车来比较,就可看出节约的重要性。 据估计,排放量为1升的汽车百公里耗油4~6升,比1.6升排量的汽车节省油耗30%~50%。以排放量1升的车年行程1.4万公里来计算,其年耗油1800升。保守估算,1升的车比1.6升的车年节油700升。现在93号汽油价格为每升4.26元,700升折算成人民币为2982元。1升相当于0.8公斤油,相当于每年节油560公斤。仅此一项,既节省了用车成本,也节约了宝贵的石油资源。 据统计:2005年我国销售汽车超过570万辆,接近日本的580万辆,成为位居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其中轿车占53%,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00万辆左右。预计2010年汽车需求量为850万辆,汽车保有量为5600万辆;2020年汽车需求量为12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为1.3亿辆。 若按“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年汽车最低保有量计,全国轿车保有量至少分别为3400万辆、6600万辆,其中轿车均占53%,全国每年节油量至少分别为1010万吨、1960万吨。 若综合考虑,小排量在1.4升以下的轿车车型占三分之一,达到2000年以前中国市场的水平;1.6升至1.8升轿车占三分之一;2.0升及以上轿车所占比例也达三分之一,而且不同档次排放量与上一档相比,逐级下调。据此,以全国轿车保有量为基数,“十五”、“十一五”期间年节油量至少分别为750万吨、1470万吨。年节省用车成本分别为4000万元、7800万元。 这是从节能角度看,如从汽车本身的发动机水平来看,通过制定技术标准使其升级,节油空间会进一步提高。 记:微观困难体现在哪? 杨:主要体现在炼油业。该行业小规模炼厂关停并转压力大。我国地方炼油企业共57家,年平均生产规模仅54万吨,困难较大。如按加工负荷80%来考虑,就是近2000万吨油的加工量。如用大炼油企业,单位综合能耗就可大幅度降低。而且这些小企业都是地方利税大户,受地方利益驱动,关停并转难度又加大一层。环境治理的成本投入也很高,从长远来看成本上不划算,这些企业也不愿加大投入。 氮肥(合成氨、尿素)行业也有这个问题,其在部分欠发达地区都是利税大户。烧碱也是耗电大户,为维护行业发展,国家对其一直实行优惠电价。如小企业能减少,电耗就能降下来,这些行业具有共同特点。 记:困难的确非常大,该用什么手段保障目标实现呢? 杨:对一些行业应发布产业政策,从相关法律、土地、安全、环保等措施着手,可一揽子发布。如烧碱行业的产业政策规定:年产15万吨规模以下的要限制;能耗目标可首先从环保角度来强调。 氮肥产业的现实是淘汰小规模企业很难做到,可通过发布产业政策达到目标,包括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几大方面。还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此鼓励或限制企业发展。 炼油企业凡国家认可保留的,给其原油加工指标,即使当地政府也不能乱用资源,对其实行市场准入管理。一是原料供应,二能耗物耗,三是安全和环保,这些政策都很重要。 记:我国眼下工业、建筑和交通三大领域的能耗比是7:2:1,但工业发达国家在走过与我国相同的阶段后,工业能耗比越来越低,建筑和交通领域的能耗比却逐步上升,各达30%左右,这是为什么? 杨:工业发达国家建筑、交通能耗比之所以不断上升,应该是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我国从现有产业分工来看,今后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速度。 记:从以往能耗路径看,交通领域存在的问题也很大。 杨:石油消费不断趋高后,2003年国家相关部门有个统计:2003年我国3400万辆民用车辆耗油4000万吨,占当年全国汽油总产量的85%。2004年我国汽油总消费量是5405万吨,其中交通领域就占90%以上,而当年的汽油产量是5250万吨。 现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估计到2010年,我国的汽油消费与2004年相比,将增加50%,可以说汽车用油在未来20年,将是汽油消费的最大用户。 2004年我国成品油(汽油、柴油和煤油)的总产量为1.64亿吨,而原油消耗的80%以上是用于原油加工。而在这80%以上中,60%被用于生产成品油。 目前我国成品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占70%左右,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1.17亿吨,占石油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还多。而汽车产业仍在快速发展,还要发展柴油车,汽油和柴油的消费量实在太大了。 节能对交通领域而言,首先要瞄准汽车。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六部位联合发布政策,要求各地政府在3月底前,取消一切针对环保型小排量车的限制政策。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将节能放在了第一位,也可减少环保压力,有利于城市发展。 记:政策是非常好的,问题是小排量车的技术水平一直上不去,这也是很多人为此担心的一个问题。 杨:对,小排量车在外观、动力等整体高度上,还有待改进,但必须鼓励其发展,使企业不断提高该类车的研发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政府对节能、消费者对降低消费成本的需求。小排量车除省油外,维修费用也很低。国外小排量轿车很多,标致、宝马、奥迪等都有小排量的,停车也方便,总之小排量车有利于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记:交通领域的节能,第一步就是力推小排量车吗? 杨:还不是,第一步应该是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机动车发动机的技术进步;第二才是鼓励发展小排量车;第三是实施燃油税政策,必须尽快推出。只有鼓励小排量车,再加上实施燃油税政策,而且这种鼓励是强制性的,交通领域的节能降耗目标,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记:这应该是交通领域节能降耗的三步棋。从该领域的现实来看,实施三步棋的难题是什么? 杨:首先是人们缺乏节油意识,其次是限制小排量车的政策能否如期解除,这属于地方行政行为,如不给牌照这类车就发展不起来。三步棋从技术角度讲没什么问题,如汽车工业本身需要规模化发展,燃油税政策政府也强调将尽快出台。现在就看中央政府是否及早下决心,如果三步棋涉及的政策都能尽快到位,2010年交通领域的节能目标就可以实现。 应该说交通领域的节能,是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技术上看也相对容易实现,投入成本也较低,应优先加快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 记:正在编制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已明确提出“以煤为主,多元化发展”战略。从战略本身来说这是一大进步,但“多元化”该怎么实现? 杨:《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已对多元化提出要求:到201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要降至60%(现在是69%),石油基本稳定在23%左右,天然气从2.5%提高到6%左右,水电从5.4%提高到8~9%左右,核电从0.5%提高到1%,新能源从无提高到4%;到2020年,新能源及核电比例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占6%,核电占3%,提高幅度很大,水电和天然气也略有增加,石油仍保持现有水平,煤炭降至52%,以上就是规划中的多元化目标。 这里困难的还有石油进口面临一系列问题,天然气比例提升也有一定难度。 记:难度在哪? 杨:国内资源相对有限。前几年大家对天然气不是很重视,石油价格也不是太高,但这几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都在涨,一般的长期贸易又很容易受价格制约,资源的勘探开发也有压力。相反的是,加大水利资源开发制约很少,核电也如此,因此应将水电和核电作为能源开发重点。风能、太阳能、生物制能作为新能源,潜力也很大。首先不受资源制约,可慢慢替代石油,甲醇和乙醇都有可能替代石油。 记:路径是对的,怎么实现? 杨:主要是加大投资力度,如核电投资就很大。欧洲国家核能比例很高,由于受矿产资源制约,其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少。法国2004年核能的消费是101.4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核能比例的16.2%,占其一次能源消费的38.5%,比例非常高,这个比例在全球来说也是非常高的,当然其一次能源消费基数不是很大。 记:核能危险大吗? 杨:如果核泄露,发生辐射的机率就比较大,一般来说出现事故的概率很小,只有俄罗斯和乌克兰出现过。我国现有核电设施运转很好,技术上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强安全措施。 记:为什么我国核电比例一直比较小? 杨:核电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带动大一些,但对其它产业带动不是很大。作为能源发展顺序,以前我国主要是解决工业发展,当时也无能源压力,发展核电的动力也就不大。但现在能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核电和水电就必须优先考虑。 刚才讲到的可再生能源,一是从替代角度,二是从优先角度。风能、太阳能自身都有资源,生物制能也是可再生能源。乙醇现用玉米加工,今后还可用麦秸、甚至高梁等加工,其既可替代石油,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带动作用。 还有生物柴油,分为两方面。现在食用油政策是限制一些油品的多次利用,但今后可将地沟油等生产为生物柴油,前期工作已开始,如产业化进展顺利,发展空间很大。一些油菜主产区可专门生产生物柴油原料,国外也在推广。主要是其可直接替代柴油作为机动车燃料,也可直接替代石油。新能源可立足国内,如将废弃的食用油生产为生物柴油,相当于1吨柴油投资1万元,而1000万吨的炼油工程需要100亿元以上人民币。相比之下,生物柴油工程投资不大,经济性很好。 记:前期工作谁在做? 杨:一些企业和研发机构,但眼下还未进入国家大的发展计划,还没有大规模产业化。如果有政策,首先应该是对研发过程的支持,如支持油菜主产区的布点生产,这个速度不会太慢。企业首先是解决资源,其次是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全国而言年食用油量很大,2004年食用油消费量为1560万吨,如能将20%的废弃油利用起来,市场就很可观了,有规模效益,收集也方便。 其它生物质能源,也值得积极研发,尤其是技术储备工作要加快开展。“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将组织实施一批生物质能源高技术产业化工程,以加大可再生能源替代力度。 总之,多元化战略的排序,首先是新能源,其投资小;其次是水电,然后是核电,这三块要优先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国外也在发展。 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十五”中后期我国石油消费一度快速增长,200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4.2%,但2005年这种发展势头已得到抑制,石油对外依存度不升反降,仅为42.9%。正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和石油安全,明确提出优先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并加大了对高能耗产业的整顿和调整力度,才使国内生产的能源消耗,控制在了一定的增长范围内。 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此外,再加上相关石油替代措施能够逐步到位,届时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势头,必将进一步得到控制,有可能彻底改变国内外预期,至2010年将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控制在45%以内,2020年控制在50%左右。 记:20%的节能之路,是个复杂的一揽子工程,也是必须实现目标的工程。但这个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速度息息相关,更与自主创新时代的启动水平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个经济工程,也是个科技工程,更是个政治工程,对任何一级政府、甚至对每一个国人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高水平考验,因为在这个工程中,每个人都无法置身其外。而“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今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走势,20%的节能之路,也因此具有了更深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