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2000多亿中国资金流向何处 全球关注资本走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15:09 中国新闻网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启动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计划。这意味着,从5月1日开始,拥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400亿新元)资产的中国社保基金可以正式启动海外投资。

  1996年12月圣诞节前夕,《联合早报》的头版头条曾经发表一篇“未来5年至10年期间,新加坡市场可以容纳100家中国企业上市”的新闻,说这句话的是中国外汇管理局前局长朱小华。

  以当时新加坡只有四家中国挂牌公司和人民币未流通的情况看,这种预想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不过,上个星期,到新加坡来挂牌的中国上市公司总数真的达到了100家,时间也刚好是10年。

  时光倒流10年,从那个时候开始,新加坡交易所已经启动吸引中国公司来挂牌的计划,初期的设想是吸引大型国有企业。当初,淡马锡控股就曾同日本野村

证券等机构,准备初步设立1亿美元的投资资金,对中国国企进行改造(相当于上市前的股权重组和私募),然后推向挂牌上市之路。

  但新交所的构想被97年后的香港市场所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让中国安排了大型的国有优质资产优先到香港挂牌,巩固了香港为国企海外上市首选市场的地位。

  随着今年中国银行80亿美元和中国工商银行120亿美元的挂牌计划的实现,香港和新加坡在这个领域的差距无疑越来越大。去年,在香港市场发售新股的公司中,80%是中国的H股企业。

  值得庆幸的是,新交所在多年的摸索中也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到本地挂牌的中国公司的市值总和虽然只有240亿,在总市值中的比例不到5%,但它们在新加坡股市中所占据比重,已经超过了13%。

  此外,这100多家公司中所覆盖的层面几乎包括了中国所有具有潜质的新兴行业;例如和医疗保健相关的亚洲药业、蓝韵医疗、瑞阳制药、斯达制药;同消费市场有关的大众食品、中国乳业、嵘燊、天圜;同制造业有关的中国精密;以及同

能源及资源有关的亚洲电力、中国金属、神州石油科技等等,为投资者带来众多的选择,并吸引了如淡马锡控股、美林银行、ValuePartner等国际大型投资基金的参与。

  今年在新加坡市场挂牌的中国企业至今为11家,预期全年将达到25家,中国公司通过发售新股每年在新加坡市场筹集的资金在5亿至8亿元之间,这还不包括后续的配股、扩股等融资行为,新加坡无疑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国际融资平台。

  金融界关注QDII计划

  资金的流向总是双向或多向的,目前本地金融界较为关注的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这个月正式启动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计划。

  这个被国际资金市场看作是庞大的“中国钱”涌向海外的先兆,将让中国资本市场同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正式融合,这也意味着,从5月1日开始,拥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400亿新元)资产的中国社保基金可以正式启动海外投资,而这些钱将流向哪里?

  不久前,社保基金在香港已经开设了投资账户,并以战略性的角度选择性的吸购一些大型国企股

股票,这也推动香港的国企指数一再创下新高,带动香港甚至新加坡市场中国公司股票的热潮。几天前,香港股市市值突破历史新高,中国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多方汇流带来市场一片热腾,无论是安排公司上市或是资本投入,香港仍然是中国投资资本首要选择地。

  中国前财政部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日前到新,同新加坡金融界就资金的流入展开过探讨,不过,项怀诚的看法是,中国资本在目前阶段仍将通过香港的基金机构,通过投资组合辐射到新加坡及其他市场。

  德意志银行在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预期,今年中国的海外投资金额为180亿美元。

  如果扣除目前尚不允许投资于股票的项目,能够投入在海外市场的资金总额大约在30至40亿美元的范围,准备新增境外的股票投资仅在5亿至8亿美元,这数额大概占新交所每天交易总量中的一半左右,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显然还是沧海一粟。

  从这个角度看,短期内,新加坡市场对中国所“输出”的资本,仍将远远超出“流入”的资本,不过,作为亚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和最靠近中国的岸外金融市场,新加坡仍然应该关注中国新兴资本的走向。

  正如挂牌公司一样,也许不需要十年,从中国流入到国际市场的金融资本将以25倍甚至50倍、100倍的增长,从而成为影响资本市场的主流。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谭蕾)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4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