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步入宏观调控微妙时刻 CPI与PPI拉锯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 15:5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进入初夏5月,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宏观调控中的微妙时刻。 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为1.2%,增幅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
但另一个孪生数字,即CPI的先导指数,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4月份的同比涨幅仅为1.9%,创29个月以来的最低值,跌回到2003年11月份的水平。 这令人大跌眼镜。 此前,包括路透社采访调查的分析师们,都预计4月份的PPI为2.5%;而现实的数字要低得多。所幸的是,CPI在上个月创下33个月的0.8%增幅新低之后,没有再次向危险的通缩数字“0”逼近。 不过,一份来自中信证券的报告预测,PPI涨幅走低的趋势一直到2007年初都不会改变,5月份的PPI同比涨幅还会进一步下滑到1.6%。 CPI与PPI一直是涨跌趋势的相辅相成关系,一般CPI会滞后PPI几个月。PPI涨幅跌势可能意味着,此后CPI重返通缩的警报只是时间问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王小广指出,物价已经进入僵持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通缩的压力将加大,因此需要继续着手产能过剩的调控不放松。 此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认为,经济持续高增长,只要PPI和CPI两个数字高于2%,就没有通货紧缩的问题。但4月份的两个数字都低于2%。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中国的重要宏观调控数据CPI和PPI已进入了涨跌拉锯战的微妙时刻。这种局面下,业界认为宏观调控的难度会加大。因为在控制投资的同时可能也会抑制消费,进一步拉低物价。 通胀、通缩一线天 中国的物价似乎已经进入通胀、通缩一线天的微妙时刻。 申银万国研究所的高级分析师李慧勇指出,目前的消费物价尽管为正,但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于粮价保护,以及对服务和资源调价的结果,如果排除这些因素,实际的物价是下行的。 据悉,今年3月份的居民消费物价增幅是0.8%,但是扣除服务因素的商品零售价同比涨幅只有0.2%,跌回到2003年下半年的水平。 今年以来,粮食价格是下滑的,但是包括出租车、水、电、供暖、天然气等服务价格是持续上升的。尽管国家统计局今年以来调高了服务类在消费价格中的权重,但是CPI增幅仍然一路下滑。 从今年全年来看,物价处于拉锯的情况已经出现,物价上下行的压力在加大,上行的推动力主要是政府对于公用产品调价的行政手段。 于是,中国的物价似乎像绕了一个圈,从终点又回到起点。通货紧缩,在经过2003年下半年开始走出后,似乎转了一个弯,又卷土重来。 今年4月份,PPI同比上涨1.9%。此与2003年11月份的增幅相同。 不同的是,在此以前,PPI、CPI涨幅都很低,2002年底、2003年年初甚至都是负数。 而2003年11月份以后,大部分价格处于上升的态势。特别是粮食价格同比涨幅首次突破10%后,食品价格带动消费物价一路攀升。到2004年7-8月份CPI涨幅达到最高值5.3%。 2006年则相反。除了石油、煤炭燃料动力类等价格比有所上升外,其他的价格基本都处于下跌的态势。消费物价也是从2004年7-8月后,一路基本持续下滑。 而接下来,PPI、CPI是否会双双跌进2002年的负数区呢。 王小广指出,这取决于是否对产能过剩加大调控力度。一季度经济增长加快,反映产能在加大,其实10.2%的增长,应该伴随以2%-3%的消费物价,但现在更低,反映物价走低的可能性在加大。 而从企业微观层面,PPI、CPI全面走低的可能是存在的。 比如,根据天相投资的研究,2005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出现5年来首次下滑,2006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增长也呈下滑趋势。 PPI的涨幅回落,反应了工业行业经过持续数年的高强度投资,形成大量生产能力后难以消化。而企业利润走低,会导致员工工资增长放缓,因而会打击消费,引起CPI进一步下滑。CPI下滑,则也影响到上游的PPI价格进一步下跌。 从占到CPI最大权重的食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看,也证实了今年CPI难以有大的涨势。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官员李永强指出,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与2003年不一样,当时由于存在市场化改革和粮食等农产品减产的因素,因此农产品价格一路上升,带动消费价格上涨。但是,今年的状况是粮食丰收、政府对粮价收购执行保护价,这使得粮价“再跌也跌不到哪里去”。因此整个农产品价格非常平稳,消费物价也因此不会大跌。 他还称,中国农产品价格走势图与消费物价图,在过去两年相当吻合。这可能意味着今年全年的消费物价仍将处于通胀、通缩一线天的基本态势。 房地产泡沫再累CPI 不过,业界认为房地产价格过高,使得中国的消费物价严重低估的观点,可能是一个误读。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一直没有计入消费价格,为此国家统计局饱受诟病,被指没有反映实际通胀。 比如,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3%,远高于CPI一季度同比涨幅1.2%的数字。 不过,现在看来,包括房地产的真实消费并不乐观。恰恰相反,这是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阴影逼近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其中3月份增长13.5%。但是此种消费增长的加快,与房地产消费是“此一时,彼一时”。 北京市建委的数据表明,截止到4月30日,北京市未售出住宅面积占可售商品房面积的59.09%。未签约住宅面积占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的65.69%. 一位业界人士分析说,“这说明房地产的消费已经不只是一种欺骗,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 北京的现象不是个案。一季度,深圳市的商品房均价、商品住宅均价,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62%、25.63%。但一季度深圳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减少11.77%,成交量却在下跌。 而全国的数据也显示出其消费并不乐观。 比如,截止到今年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8%。高于完成商品住宅投资的23.1%同比增幅。 而未来房地产的消费增长,更存在走低的可能。 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居民户消费性贷款增加431亿元,同比少增206亿元,在居民户消费性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99亿元,同比少增245亿元。 而“五一”节后的北京新房市场成交则极为清淡,截至5月9日,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表明,在4月近50个已经开盘销售的项目中,超过一半的项目销售显示为零,余下的不少项目的销售率也不足20%。 由此看来,表面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房价,对照房地产的低迷消费,虚化而成似乎是典型的泡沫。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在4月30日的一个会议上警告说,因为过去20年货币供应如此之快,但是物价并未有多大反映。因此需要关注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价格虚高造成的泡沫。 调控下一步:汇率与产能? 多方分析指出,继国家发改委“五一”长假前分别出台煤炭、焦化、钢铁、电解铝等产业的调控指导意见,央行调高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后,考虑到目前物价持续下行的可能,继续加大产能的调控,以及汇率的调整,存在可能。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龚方雄指出,4月外贸顺差高于预期,说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大,汇率存在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数据显示,4月贸易顺差达104.6亿美元,高于稍早接受路透调查预测的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0%。1-4月顺差同比增长60%,高于一季度40%的增幅。 但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空间进一步加大,原因是美国的利率调整。 5月10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再提高0.25个百分点,达到5年来的最高水平5%。 中国货币网的数据显示,5月11日,中国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拆借1日和7日的加权利率分别为1.3905%、1.9006%,低于5%约3个百分点以上。因此,中美之间的利率之差扩大到3个百分点以上。 此前美联储未调息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认为,美元的基准利率比中国高3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人民币存在3%的升值空间。 按此理解,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已经超过3%。 不过,面对存在走低压力的物价数字,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处于两难之间。 在4月28日清华大学的一个研讨会上,易纲面对记者“提高贷款利率,是否会打击消费”的提问时,表示抑制消费的问题确存在,但是提高利率是综合考虑。 余永定在4月30日的一个研讨会上也说,央行有些左右为难,最好的办法是减少货币政策目标。 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有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4大目标。这些目标常常顾此失彼。 比如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央行不得不降低了信贷速度;但是降低信贷速度,引发消费物价下降,进入通缩的可能性加大。 央行自身的数据也表明,物价存在走低的可能。比如,2006年3月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较上月、上年同期分别仅上升0.1%、0.8%,都位于1%。 另有研究人士指出,目前的企业利润在持续走低,居民工资增幅降低的压力在增大,此是消费进一步疲软、物价可能进一步下滑的根本所在。 不过,如果公用事业价格调高,物价下滑趋势可以得以遏制,但是经济自身的基本面应难以改变。央行和发改委两大调控部门,面临在外汇收支、经济增长、物价等多方面的艰难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