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区域经济专网 > 正文
 

政府官员的视野:引进外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13:28 《国际融资》

  -本刊记者 越石

  引进外资是中国实施开发政策以来持续不衰的“热点”,以致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走势,就必须要看外资在中国的规模和走向。近年来,随着中外贸易战升级,随着对以往引进外资的反思,学界对引进外资负作用的审视渐入高调,特别是跨国并购可能带来的所谓垄断更让一些专业人士忧心忡忡,各种观点归结一种结论,认为
过分地依赖外资将会导致中国的增长是没有自主创新技术支撑的悲剧式增长,在解决急需资金的同时,阻碍了中国内生经济的发展。究竟如何看待外资的作用?所谓负作用是不是严重存在?是正常的“过渡”,还是亟待改变的现实?对此,一时间恐怕不会有一个定论。

  对引进外资的评价涉及到对4个方面问题的解读,即如何看待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乃至对两税合并的看法;如何看待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如何看待外资和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如何看待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的问题?令人关注的是,不少专业人士在对这些问题做出阐述的过程中,都不乏对一些政府官员的批评。

  基于上述背景,在“两会”期间本刊做出策划,决定采访一些政府官员,听听他们对引进外资的看法。做出采访之后,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的结论,政府看重外资,但不是像有些学者批评的那样,不讲代价,不讲成本,对科学发展观有一种自觉的认同,对现实状况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对未来也有冷静的分析。这些官员的谈话不代表全体官员的思想,但是代表了一个层次。

  中国区域辽阔,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从南至北,由东向西,国际投融资在中国的版图的现状和走势,各不相同,我们在做采访政府官员的计划时,特地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省份城市,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省份和城市的政府官员没有如愿采访,所以,本次的采访内容,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对引进国际资本,既不能着急,又要充满信心

  在决定对青海省做采访时,本刊记者即做案头工作,曾在网络上做了一次搜索引擎,调出来的相关数据比较少,在该省的政府网站中虽可以看到有关“引进外资的奖励机制、招商网页”及“青海招商信息网”,发布当地的优势资源、投资政策和招商项目等方面的信息,并鼓励中介合作和代理招商。但是,综合各种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这样一种看法,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财政在西部的投资明显增加,但国内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并没有大规模地相应跟进,目前大多仍持观望态度。对此,青海省省省长宋秀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青海的海外投融资情况不是太好,我认为资本的流动是有规律的,中国刚开始开放的时候资本流向了哪里?流向珠三角,后来流向了长三角,将来可能会流向渤海地区,这是资本的属性所决定的,在这个方面我们既要积极有所作为,也不可能期待一下子有很大的变化,因为资本是趋利的,就像经济的发展,它是梯度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要付出很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要花更多的气力,将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有产业向西部转移,资本会自然地向西部流动。如果不跟进,资本的属性就不存在,所以我们既不着急又充满了信心。”

  作为一个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的内陆省,青海在发挥自身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同时,确定了“以开放促发展、以开发促开放”的发展战略,宋省长特别谈到,青海人民敞开胸怀欢迎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和客商到青海投资兴业。青海一方面要培育市场主体,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市场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来科学、循环地利用青海丰富的资源。青海可投资的领域很多,不仅有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黑色资源、水电资源等,还有原始壮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悠远神秘的宗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资源,还有独一无二的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青海丰富多样的资源都有利于向经济优势转化,都有投资开发的良好前景。”当记者问到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问题时,宋秀岩说,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这里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青海必须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任,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服从大局;宁可牺牲眼前利益,也要服务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护生态,又不能“躺”在生态上要支持。因此,青海正面临着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我们要一手抓生态保护建设,一手抓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双赢。

  宋秀岩说,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我们要着重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停止在重要生态保护区开采矿产资源,实施禁牧搬迁等措施逐步恢复天然林草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区,不再对当地政府考核GDP指标,而是实施生态考核责任制。青海自然环境严酷,基础差,积累少,底子薄,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我们要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加快发展要通过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优势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工业附加值,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宋秀岩简要介绍了青海省“十五”发展情况。她说,“十五”时期,青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产值突破1万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是“九五”时期的2.5倍;这5年结束了青海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并积极支持了青藏铁路的建设,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其中,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0多亿元;5年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8.4%、5.5%。“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改善最明显、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在谈到最有可能吸引外资的领域时,宋省长说:青海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吸引国际资本参加,关键是我们自己宣传得不够,国际投资者对青海的旅游了解也不够,青藏铁路中的一条豪华旅游列车就有国际资本的参与。我们欢迎国际资本在青海的旅游开发。

  对宋省长的采访,让记者有这样的印象,一个西部大省在引进外资上尽管有着局限性,投资热点仍需培育,但是,面临着东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和资金的梯度转移,青海省将避免东部地区在引进外资出现的弯路,把引进外资纳入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双赢的思路之中。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引进外资有利于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

  作为最早的开放城市,其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大连市在引进外资的规模上,自1984年对外开放20多年来引进外资200亿美元,“十五”期间,按老口径计算,大连实际引进外资100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17年的总和。2005年年中央政府批准大连进行保税区和海港的联动,这是继上海之后在中国第二个实现区港联动的试点。大连将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资金包括民营资本和外资在进一步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各自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引进外资上,“两税合一”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作为大连市市长如何看?对此,在众多媒体的围堵下,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对本刊记者做出了简单的回答,他说:“对于引进外资,我们是按照生产力的标准,只要能给我们带来技术,带来就业,带来经济增长,我们就欢迎。至于如何看待两税合一,我不大好评价这件事情,但是从内心来说,保留一段时间对外商的超国民待遇还是必要的,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处在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这里太苛刻的话,我担心会转移到东亚国家去。而我们把资金引到中国来,对于改变中国的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有利的。”

  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优越的地理位置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连作为一个正在建设的国际港口城市,构筑东北乃至东北亚的水利枢纽;在联动天津、北京构筑东北亚的交通枢纽条件已经具备,最终达到货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良好互动。所以说,夏市长在资金问题上的表态体现了这样一种对未来发展的良好期待。

  宁波市副市长余红艺:对外资要更加理性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是各路投资的风水宝地。有专家分析:东部在吸引投资方面形成整体性强势,苏、浙、沪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经济规模、人才资源等与投资经营环境密切相关的方面拥有相对优势,近年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外部经济作用力更促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产业链的形成,长三角地区的投资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长三角,上海由于其不可替代的经济地位和辐射作用,起着“领头羊”作用。东部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期,制造业经济又是长三角经济的主体,说制造业打造了长三角也不为过。从基础设施到大型制造,涵盖了建材、施工、原材料、设备等一系列的产业环节,这个环节上的每一个企业都面临一个发展的机遇。本来就拥有区域优势的长三角,发展潜力应是后劲十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背景,东部地区在谈引资问题上,引发的质疑也最多,带着种种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宁波市副市长余红艺。

  在引进外资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的基础上,作为东部有代表性的城市靠什么进一步引进外资,对此,余红艺说:“宁波从一个农业城市快速地成长为一个工业城市,资本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外资。我认为外资有不同目的的外资,第一拨进来的外资更注重什么?是政策优惠,投资环境好,有产业基础,但是现在政策环境都差不多了,这就看谁的服务更好,更到位。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是要看市场,看产品,看产业链有没有共赢的地方,有没有市场的渠道,当然更看重的是人才,有没有有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总之,对外资进入我们将更加理性的选择。打造企业的竞争力更多的是企业家的事情,打造产业竞争力是所有产业企业家的事情,而打造区域竞争力则是各级政府的事情,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意了和谐,政府服务也更加全面。”

  有迹象表明:由于工资成本低的原因,外资对诸如大连、宁波等二梯队城市更感兴趣,对此,余红艺认为:“宁波的商务成本肯定比上海低,但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从政府来讲,我们当然希望资源更合理地配置,上海的金融资源很丰富,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都占有优势,宁波也是金融业开展好的地方,所有原来就有的或者新批准的投融资机构在宁波都有分支机构,因为宁波经济很活跃,民营经济的一个基石就是诚信,一旦失去这个基石就拿不到钱,所以,宁波的不良贷款率是全国最低的,金融环境最好的是上海,我们排在第二。”

  对政府在引进外资问题上,有一种批评意见认为: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政绩,带来了为了引进外资而不顾其他的后果,对此,余红艺认为:“引进外资是体现政绩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这里不能以偏概全,还有一个如何看待外资的问题。要看到外资带来的是什么?外资带来的是管理,是技术,引进外资意味着有一个标杆在你身边,‘狼’就在你身边。我们要成为‘狼’就要看狼是如何做的?外资企业能在身边发展肯定有优势,不是技术上的优势就是供应链的优势,或是人才资源的优势。我们已经融入全球,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外资不是我们发展的惟一因素,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宁波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中国在当前引进外资的竞争中胜出。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其低廉的劳动力(包括普通劳动力和知识型人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对于需求而言几乎是无限的,这使得劳动力的价格一直稳定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对此,余红艺认为:“在一段时间里劳动力还是明显的优势,这是一个优势,有两种劳动力,一种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力,还有一种高技术的劳动力,他们的工资还是比较低,我希望劳动力价值提高,随着经济大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工资,劳动力的收入要合理的增长。如果外资仅仅靠劳动力成本的话,没有也罢,外资是候鸟,它是可以转移的,随时可以走的。当然我们不希望永远是这个样子,我们需要的是资产的壮大,劳动力不可能永远在一个水平线上。”

  还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与对内资民企的“非国民待遇”造成经济发展倾斜,由于对外资实行了减免税收、设立保税区等政府配套措施,使得经营同类生意项目的国内民营企业处于严重不利地位,造成外资成“集团军”大规模进入有关行业,严重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对内外资本实行同等国民待遇,是平衡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余红艺只是对国民待遇问题表示了赞同,她说:“我们关心外资环境,也关心民资环境,不能歧视民资,对我们来说,资本都是一样的,我强烈主张两税合一,为什么要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在开始的时候是可以的,但在民营企业开始成长的时候,就不能这样下去,否则会妨碍民营企业的发展。”余红艺对两税合并的态度,首先表明了她对民营企业的信心,在宁波,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没有受到严重挤压,反而发展得生机勃勃。她说:“浙江人勤劳,不服输,要在行业领域争第一的劲头很高,他们说:企图就是版图,这种企图就是要在行业领域做老大的企图,宁波有100多种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第一或者领先,民营经济是企业家经济,搞企业有两种人,一种是老板,但不能成为家,它是以追求财富为目的,一种就是企业家,这是以事业为目的,要做到事业的顶点,就是扩大版图,浙江的名牌是全国最多的省份,宁波的品牌,如雅格尔、杉杉、方太、帅康、波导都是全国有影响的品牌。”

  浙江是引进外资最多的省份,也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余红艺对引进外资的观点相信在这里是具有代表性的。

  黄石市市长肖旭明: 中部地区利用外资更迫切

  有专家认为:根据产业转移梯度理论,我国经济将出现由东南沿海先行地区往中、西部地区内移、扩展的趋势。这“两大转移”将使中部地区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基地。中部地区在我国产业由东向西梯次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中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引进外资,记者采访了黄石市市长肖旭明,这位市长对有关外资的热点问题,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关于劳动力成本问题,他说:“我们还是要强调劳动成本的优势,我认为国家这样大,应该允许差异,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还是要强调劳动力的优势,首先还是要解决基本的问题。我们的服装行业每年出口1.2亿美元。”关于两税合一问题,他说:“对形势要有一个判断问题,要承认差异性。政府的任务就是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关于外资的作用,他说:“招商引资无论对哪个国家,其促进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中部地区就更明显,因为随着资金进来的,还有技术和管理。中部地区利用外资更迫切,沿海有先天的优势。我们是老工业城市,需要外资做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我们和沿海东部城市不同,我们还在强调引进外资的重要性。”

  黄石市在引进外资的规模上,在湖北省仅次于武汉市,谈到黄石市引进外资的现状和战略上,这位市长说:“2005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7.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进口额4.24亿美元,增长21.4%;出口额2.98亿美元,增长33.6%。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55亿美元,增长95.3%,加工贸易出口1.44亿美元,下降0.4%。2005年,全市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8家,比上年增加3家。2005年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外商直接投资19112万美元,增长12.1%。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新批项目18个,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1个,外资企业6个,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1个,合同外资金额9393万美元。今后,我们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来抓。围绕发展替代产业,培植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招商。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来黄石投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力争‘

十一五’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壮大出口主体,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增加一般出口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加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能力和服务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承包工程、开发资源和开展劳务合作。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依托优势,借力发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