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一五规划与汽车企业创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10:14 国资委网站 | |||||||||
在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布前夕,由中国汽车报、人民日报经济部、人民网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汽车创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一汽、东风、广汽、江淮、华晨、哈飞、长城、重汽、陕汽等国内汽车企业的代表以及商务部、科技部、全国认监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并就“十一五”与企业创新战略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不能把自主创新仅仅当做时尚口号 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已经深入人心,一些企业已做出实际的行动和规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的把自主创新仅仅当做时尚的口号。 自主创新是国家战略,不能把自主创新口号简化为技术创新,尤其是创新不能贬值,不能自我定义。我们应该更全面、更深刻地从创新发展模式上思考行业的发展,而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层面。就企业而言,我认为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以追求利润、积累财富为目的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新技术才能顺利地导入生产过程和市场。 自主创新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基本体制架构。目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明确了,但是,在汽车产业中创新体系的构架却很不明晰。我们不能以体系代替主体,也不能以主体代替体系。今天一汽、东风等企业介绍了自己的创新体系,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吗?所有企业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吗?我觉得江淮的左延安同志回答得很清楚,他就没有能力和没有必要建立像一汽、东风这样的体系,问题在于位置不同,赋予的责任和能力也不相同,现在国家已经表示要通过建立新技术评价体系或加强公用技术研究平台建设等措施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当前问题不仅是创新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基本体制构架。 不能只把技术创新希望寄托在少数人身上。现在一提技术创新就联系到专家、学者、院士、海归,毫无疑问他们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但是,技术的起源从根本上讲是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没有成千上万劳动者的实践,没有千万次实验的应用,没有无数次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没有市场严格筛选与竞争就不可能创新。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在第一线工作的劳动大众,愿我们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把千百万劳动大军和专家学者的智慧结合起来。 一汽要实现四个自主 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 2002年,一汽集团与研究部门一起提出过一个观点,在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不到500万辆的时候,轿车市场可能会以合资品牌为主;在市场容量从500万辆增至1000万辆的时候,会有轿车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体系产生,并且获得自己的市场空间。 事实证明了这一判断,当国内汽车市场总量接近600万辆、轿车市场超过250万辆的时候,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开始大幅攀升。到“十一五”末期,也许会有近50%的产品纳入自主品牌体系。因此,必须要有规模自主,没有规模的自主形成不了连续的循环。 “十五”期间国内市场共销售轿车800多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120万辆,市场占有率为15%,其中,一汽占了50%多一点,60多万辆。但是,在120万辆中,5万—7万元的占了90%多,10万—15万元的大概不到2%,15万元以上几乎就是零。我们感到这样的自主挺遗憾,所以,我们提出要高端自主。要具有高端技术,赢得高端利润,能够支撑高端发展和能力转移;要形成在高端产品上对材料、装备等相关行业的拉动;红旗品牌要“铸国车魂,圆民族梦”,打造民族轿车精品。 此外,还要实现体系自主,形成自主的基础和体系,有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可形成字典的知识管理,有同步开发的零部件体系支撑,能够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低成本组合。最后要实现持续自主,要具有可循环、能够持续进步、可更新换代的技术升级能力,形成“生产一代、准备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研发格局。依托中国市场,传承50年历史经验,集成世界先进技术,实现“规模自主、高端自主、体系自主、持续自主”,这就是一汽的自主创新之路。 目前,在发动机领域,一汽已经形成了5个平台、16个系列,“十一五”期间,一汽将自主打造10个平台、36个系列产品,在电控共轨、汽车电子、混合动力等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并进入产业化阶段。在轿车领域,一汽在A0级以下经济型轿车细分市场,要全力打造自主国民车第一品牌,目前,我们正着手开发全新的A00级底盘、车身,搭配完全自主的动力总成。“十一五”期间,一汽还会推出全系列自主车型,实现自主品牌年销售100万辆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