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不善负债累累 大三线破产央企为何无人接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02:08 中华工商时报 |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孟海 中央:补助资金已拨付 地方:财力有限难执行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斥巨资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大量中央直属企业,近年来,部分企业面临资源枯竭、经营不善、巨额负债等困境。在实施政策性破产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遭遇阻
地方财力困难难以接受 地处贵州遵义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从2000年开始分两批对所属的13户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其中,有6户企业的中小学校应该按政策向地方政府成建制移交。061基地和地方政府签定了移交协议,财政部也按照有关文件核算了这些学校三到五年的移交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了061基地。但是在实际移交时,当地以政府财力困难,财政部核算资金不足为由拒绝接收,并不断向上级政府和财政部打报告要求增加移交补助资金。 在无法实现向地方政府移交的情况下,这些学校仍由061基地代管,但由于企业经营上的困难,这些学校老师的收入明显低于当地一般教师的收入,由此导致部分教师的生活困难和心理上的不平衡。随着今年国家在西部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施,学校靠收取学生学杂费来增加收入的空间大幅萎缩,一些老师甚至采取了某些过激做法。 据了解,在贵州省,除了上述6户破产企业外,同样问题还涉及到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的7户破产企业、3户调迁企业中小学教师和公检法人员,涉及人数700多人。另据介绍,在四川、陕西等存在大量三线破产企业的地区,这一问题也普遍存在。 记者采访到的政府领导认为,地方政府拒绝接收破产企业办社会人员的原因,主要是财力存在困难,同时,随着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展开,前后政策的不连续性又给地方政府的工作加大了难度。 按照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遵照的是中央财政“一管到底”的原则,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社会职能虽然已经归地方管理,但中央财政要一直按照全额拨款的方式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代为发放。而此前已经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中央企业,只按照三到五年的经费进行拨付。 于是,实施改革企业的中小学教师和公检法人员认为,他们成了超前改革的牺牲品,他们要求按照新政策重新移交给地方政府。然而财政部认为,这些企业的社会职能已经在破产时进行移交,不能进行二次移交。 这些破产企业的中小学教师和公检法人员就这样处在了一个无所归属的尴尬位置,而中央财政多年前拨付的移交补助资金一直储存在企业的专用账户里。 体现中央地方的利益“博弈” 地方政府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不是我们不执行中央的政策,而是我们财力太困难,没法执行”。 是不是地方政府确实财力困难到无法接收这些属地内中央破产企业的中小学校呢?此间社科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则认为,原因并非这么简单。他分析,财政部对这些企业破产时的补偿资金核算不会是毫无根据、无视事实的。以遵义为例,该市财力在贵州省靠前,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要负担几个中小学校的教育开支,是有能力的。再说,这些学校几十年来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地方政府应当重视并发挥其作用。再退一步,这些学校除了吸收企业的职工子弟入学外,也长期承担着当地群众子弟义务教育的工作,而义务教育,是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地方政府没有理由不全力扶持这些学校的发展。而现在出现了拒绝接收的现实,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考虑如何获得中央财政更多的资金注入。也就是说,“讨价还价”才是根本的原因。 目前,贵州省的态度是:既然这一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那就等待财政部有一个统一的答复。在此之前,他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解释工作。 贵州省财政厅企业处的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是“分灶吃饭”,中央企业就应该由中央财政负担到底。这一说法验证了地方与中央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博弈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