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不买房行动有用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 09:05 每日经济新闻

  主持人:

  深圳人邹涛“五一”前在网络上开展的“不买房行动”迅速扩展到全国。此前,经过半年深入调查,邹涛撰写了一份“关于规范深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民意调查报告”。5月3日,深圳房交会开幕时,邹涛怀揣着十盒“不买房行动”的名片,进入房交会现场散发名片,请求人们的支持。

  不做“房奴”、不买房,无疑是当前房价高企、大部分人买不起房的现实下的一种选择和诉求,但是,“不买房行动”真能吸去房市的泡沫吗?不做房奴不买房究竟是一个理性的呼吁,还是当代阿Q式的愚蠢行为呢?

  大众评判台

  姜淼: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古人说得好,“成家立业”。如今,买房难成为80后这一代人的首要难题。从个人的困难,扩大成集体困难,直到成为社会的困难。“不做房奴不买房”的目的是能买到房,能以理想的价格买到期望的房屋,让没房的人都能住上房。然而这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激化买卖双方的矛盾。

  陈宏: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觉得,现在发起不买房的倡议,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谁不想拥有自己的房产?可如此高的房价使得普通百姓丧失了购买力,房子已经背离了它的本来意义,成了少数投机分子炒作的工具。因此,老百姓只有用不买房来进行抗议了。同时,这也是一种提醒政府的方式,希望政府能确实体谅老百姓的买房难。一边是大量商品房空置,一边是房价居高不下,希望政府能有确实的措施,能保证老百姓买到合适的房子。

  赵峰: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我觉得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首先,房价暴涨和政策、市场机制以及开发商行为高度相关,而住房是一种价格不敏感的商品,本质上,对住房的需求不会因市场的改变而发生多大的变化,因此,以抵制购房、不买房来要挟开发商、要挟市场,就是一种非经济性的行为。

  吴尚:无奈的呼唤和焦躁的对抗

  从本质上讲,“拒当房奴”是无奈的呼唤和焦躁的对抗。理性告诉我们,分散形态的消费者的自发抵抗,面对种种操纵房价的强势手段,在平抑房价中很难起到实质性作用。

  话题策划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沸点特稿

  消费者应理性面对房价上涨

  易宪容

  “五一”前后,各地

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已成社会关注焦点。国内对房价疯狂上涨高度关注,不仅因为不少地区房价突然上涨,还因为整个市场信息混乱。一边是一些楼盘一天一个价,买房者排成长龙;另一方面,个人住房消费信贷迅速下降,许多地方待售房数量迅速上升。不要说民众无可奈何,连专业人士也感到匪夷所思。

  按照房地产开发商的说法,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当大量房子空置、无法出售时,房价应该下行,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从最近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2004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达到4700亿元,

宏观调控后的2005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迅速下降到2600亿元,仅及2004年的一半,到了2006年一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256亿元,仅及2004年1/5,不及2005年的一半。同时,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定金与预收款来看,2006年1-2月同比下降24.5%。

  这说明,由于房价上涨过快,国内居民住房消费大量减少,已发生根本逆转。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国内居民住房消费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房地产市场却异常活跃、价格迅速上涨。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面对

房地产商对市场价格的操纵,有些地方的购房消费者希望能够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来对抗势力强大的房地产开发商。这种愿望既反映了国内住房消费者的无奈,也说明房地产经济问题开始转化为社会问题。

  无论政府有多少推脱的理由,最近国内不少地方房价快速上涨,首先是政府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表现为2005年以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失败(即稳定房价的目标成了泡影),也表现为对房地产市场的不作为及无能力作为。

  面对疯狂上涨的房价,民众绝对不可以盲目跟风,形成羊群效应,而要学会理性的思考,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如果一件事与经验常识相悖,那就得多收集一些信息,多跑几个楼盘、多走几个地方看一看。任何欺骗性的东西只能行之于一时,而不能行之于久远。

  那么,民众购房如何决策?我曾经给出三条标准,就是房价收入比(一般在3-6倍)、月按揭贷款与月收入比(不能超过35%)、家庭总负债率(不能超过50%)。而在房价高企时,民众大可用替代性消费(比如租房)来改善住房条件。当房价高得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进入该市场时,不仅说明这是一个无效率的市场,也说明这个市场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那么,这就预示着政府对于这个市场的重大改革为期不远了。如果民众能够理性对待疯狂的市场,那么,市场主动权就会回到消费者手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