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8:37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 陈少强

  从经济的角度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将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些都是基于分配环节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
民收入提高的作用有限的。例如,对农民粮食生产进行直补,虽然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农业大户也因其规模效应而获益,但对于单个农民而言,由于化肥、农膜、农药等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农民所得的实惠被很大程度地抵消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是转移到大中城市为主,还是主要转移到小城镇(县城和乡镇),目前仍有不同意见。这两大问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当认真研究。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实行与大市场相对应的大生产,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在于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中国不少的农村地区,生产方式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锄头一把耕”。这种小生产模式根本无法与现代大市场、大生产相对接的:它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单个的农户可利用的资源和资本都是有限的,没有能力去运用组培、工厂化育苗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生产工具),在种子的改良、肥料和农药品质的改善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低,产品竞争力差,农业生产抗自然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很低,农民增收也无法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实行与大市场相对应的大生产,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尽管目前国内对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却是一致的:即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化生产为龙头,带动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农户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根据市场的发展态势,推行订单农业,为广大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龙头公司负责农产品的加工和市场的开拓,并为农户提供产前和产中的服务,引导农民批量生产;由于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农业生产自然而然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并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符合要求的农业生产技术、种子、肥料以及其他生产条件和手段,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龙头企业把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引入农户,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二) 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首先,龙头公司、农民中介组织、专业户和农民之间有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农民增收有稳定的渠道。其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入股分红获得收益,拓宽了增收渠道。第三,农业产业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民非农收入。

  (三)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周围小城镇就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农村市场化的成果——各种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并完成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任务。种子、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也要通过城镇完成。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顺利变成商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得以顺利实现。增加了收入的农民就有可能通过小城镇购买冰箱、彩电市场之内的生活资料。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扩大,管理、技术、信息、营销、包装、运输、清洁等各类人员的大量涌入城镇,带动了餐饮、电信、酒店、文化娱乐、教育、环保、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这样就能吸纳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通过农村城镇化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必要都将之转运到大中城市。实际上,大中城市也不可能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1)农民工已占城市建筑业从业人员的80%,继续增加农民工在建筑行业的就业比重的空间已非常有限;(2)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逐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和扩大,以及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已占到68%,农民工就业空间小,重走过去城市工业带动农业、东部带动中西部的就业老路已不现实。(3)农民工在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大中城市第三产业对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也很有限。虽然大中城市第三产业仍然间歇性地需要一部分从业人员,但随着市场化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服务业需要高尖端人次,如金融服务人员和信息咨询人员,农民工就业的空间也有限。(4)城市不能无限扩大。国内外大中城市发展历史表明,城市发展要有限度。大中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加剧了人口与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造成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城市贫民集聚、城市犯罪率高等,成为长期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难题。

  (四) 培养现代农民,加快民主进程

  农业产业化过程同时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不仅要学会关注国内市场,也要关注国际市场。这种立足于国内外市场的经营模式,可以直接对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的教育,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契约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必将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此外,农民在现代化大生产通过解决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是可行的

  中国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完全可行的,这从大农业产品的市场空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空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可以看出。

  (一)农业产品市场的需求空间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食”关系着国计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已从温饱型逐步转为营养调剂型,国内消费的肉、蛋、奶、水产、蔬菜、水果等主要农副产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多品种、高保鲜、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的社会需求量非常大。以肉类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肉类消费处于上升态势。农村人均消费量年增长3%-3.5%,城市人均消费量年增长2%-2.5%,在外就餐增长15%-20%,肉类市场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在3%-5.5%水平。因此,即使不考虑国外市场因素,只要农副产品价格、品质、品种合适,中国消费大量农业产品是可能的,而农业产业化机制就能保障农业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生产和供应。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空间

  中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更低。荷兰1991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4万美元,日本1993年为2.4万美元,我国1996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900美元,中国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很大。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

  中国农村地区大约有1.3亿劳动力需要转移。2004年,中国有2862个县,43258个乡镇,小城镇(县城和乡镇)总计4.6万个。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0%(即7800万人)流向小城镇,平均每个县城或者乡镇吸收的人口才只有1700人。如果每个县城或小城镇有8个农业龙头总公司或子公司,如粮食、素菜、瓜果、鸡鸭牛羊、甘蔗、花生、花卉、茶叶等公司,按每家企业平均150人(包括管理人员、信息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高端人才,以及运输、搬运、仓储、清洁等低端人才)计算,每个城镇就可以吸收1200名企业员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将逐步带动餐饮、住宿、修理、理发、邮局、银行、日用百货等各种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吸收500人完全可能的。

  当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不能在短期内走完。事实上,目前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组织带动能力、农民合作组织远未发展起来、农村融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农民的素质培养和农民权益的保护不可能很快得到很大的改善。中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市场发育程度、资源禀赋状况以及地理和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调整与社会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在政府的调控下,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

  (作者单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