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两道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00:07 中国经济周刊 | |||||||||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党委书记、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谭钜添 振奋人心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三农”工作的要求,为2006年的农村各项工作制定了适宜的发展思路,并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根据我在农村长期创业、工作的实践,如何迈过政策和投入这“两道坎”,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政策”是前提 2005年10月1日,广东省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草案)》,我认为这个政策给土地松了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就应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实现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必须解决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上市问题。该草案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上市提供了政策支撑,解决了实施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过程中的政策难题。现在,与该草案相配套的具体实施办法正在由相关部门制定,并逐步实施。 我所在的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有8000多村民,只有1700亩可耕地,人均不到半亩地。农民要增收,靠那几分地绝对不行。首先,必须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东莞市某村7名农民承包了400亩地搞土地集约化经营,每人每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这些地如果用来种蔬菜,既要担心天气冻、太阳晒,又要喷农药,投入多,产出少,1平方米每年纯收入不到15元;但是如果建成商贸物流仓库出租的话,那么1平方米每月最少可收入10元以上。现在土地可以流转上市,可以把一部分高产田集中到有耕种技术的人手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一部分低产田发展为商贸、流通业用地,可以搞农贸市场等。这样,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们可进入二、三产业创收,也可从事商贸赢利。 目前,“三农”问题最突出的是人多地少和增产不增收。比如广东的荔枝在全国比较有名,但由于保鲜技术不过关,在市场上的辐射半径大大缩短,卖荔枝的收入还不够支付摘果工人的工钱,致使大量荔枝烂在枝头,丰产不增收,看着让人揪心啊!根据我在农村工作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体会到要解决农村增产不增收这一难题,最根本是走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道路。农业是一种低利润的产业,为了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不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不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是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以此将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体系,以点带面,从而使农民彻底脱贫、走向致富之路。 当然,政策支农不只在土地方面,应该创新农村工作体制,逐步在农民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劳动就业、养老保障等各方面制定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三农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注。 “投入”是动力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在农村政策得以完善后,下一步就是选准项目进行投入。 我们江村新修了一条宽20米的环村路,路通财通,随着我村经济的发展,将来道路两旁可以用作铺面,发展商贸,解决本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这条路现在已经纳入市政规划。我们设想建设一个集交易、娱乐、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现代农贸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将来发展成为立足江村,辐射岭南和港澳台地区的农贸市场,使土地效益大大提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难题与农业投入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增值低关系很大。我省农业龙头企业虽较内地发展快,但有些农产品加工水平依然很低。像活鸡,只能在本地市场消化,如果输出外地,运输成本太高,不划算。我们江丰公司把活鸡进行深加工,冷冻、保鲜环节跟上去,市场半径扩大了,飘洋过海出口港澳台、美国、日本等,附加值提高了,效益自然就好了。因此,加大投入,培育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高效有序的产销体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就显得很重要。 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关注。我们的企业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家禽繁育、孵化、饲养、饲料和饲料浓缩剂生产、家禽屠宰深加工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10月份以后,受国内外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广东省各大中城市的家禽产品消费量锐减50%以上,输往港澳市场的家禽也明显减少,近两个月内广东省家禽养殖亏损达9亿元。广州市的冷库都堆满了鸡。给市场的家禽产品减少50%,价格也减半,而同时我们又必须按行业保护价从农民手中收购活鸡。一边进货,一边也无法出货,资金链处于被严重破坏的危机中。对于签订了收购合同的养鸡户,我不管赔多少钱也要收购他们的鸡,这也是为了农村养殖业顺利、平稳发展的需要,企业家不能唯利是图,要考虑社会效益。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投入,如何投入?资金从何处来?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龙头企业在关键的发展时刻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金融界的支持。 投资结构亟待优化 尽管近几年国家对农业投入非常大,但投资结构往往不尽合理,使得农业长期迷失在高投入、低利润的怪圈中。如果能在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中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投入的分量,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扭转投入和收入的不合理反差。 广州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大城市中数一数二,但尚未形成一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年产值超30亿元规模的河南双汇、内蒙古蒙牛等大型龙头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不在经营管理上,而在政府在农业的投资结构上。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方向主要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是水利投入,约占农业投入的70%以上。水利是农业基础的命脉,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固然重要,然而,加大对水利的投入,会造成对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农副产品深加工本身的生产基础建设所需厂房、设备的投入较大,加上农产品经济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并受自然、市场、疫病三大风险等因素影响,单靠从事农业生产企业的低微资本积累投入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就显得力不从心。 广州市家禽年产量在1.5亿只左右,其中活鸡超过1亿只。按广州市提出农副产品深加工要达到一项产品的50%的目标来推算,广州需要建一个生产规模为年均屠宰活鸡量约5000万只的加工厂。这样规模的一个加工厂,按照欧盟标准需要投资1.6亿元左右,如此规模的加工厂可以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不但增加农民的工资收入,并为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扩大示范基地的规模创造条件。农民有了工资收入,可将手中少量的田地租给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获得一定租金。显然,这个项目的构想非常好,可是1.6亿元的投资从何而来?江丰公司2004年的经营情况较好,利润也仅为1000万元。如果以企业利润的积累来投资建厂,最少也需要16年。《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草案)》出台后,我们正在考虑能不能拿我企业的用地抵押贷款。若能把土地使用权拿到市场交易,就可以换回货币,将适合耕种的土地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手里,而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换取资金,从事二、三产业。种不了庄稼就种人民币,只要能提高土地收益,也就为农民加了工资。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制定发展规划,部分土地争取转为建设用地;真正让我们的土地增值,为建设一个新农村提供资金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这就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并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吸引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只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政策和金融支持,才能激活农村大市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前进得更快、更稳、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