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上调人民币贷款利率 > 正文
 

银行静观央行加息下一步 地产金融成众矢之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 12:36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筱,巫燕玲 来源:中国经营报

  市场预期已久的紧缩政策终于出台。

  “五一”长假前,央行突然宣布加息:自4月28日起,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这是自2004年10月
份加息以来,央行首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较快,货币供应超出原定目标,因此,央行此次调整贷款利率是给市场一个信号,表示货币供应将适当缩紧。而银行业人士认为,此次加息更多是央行向商业银行发出的信贷紧缩警示。视银行信贷发放调整效果,央行有可能采取下一步动作。

  地产金融成众矢之的

  由于此次加息是在全国房价高涨的情况下出台,因此被解读为针对房地产的调控。但众多业内人士认为,加息对房地产业的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房贷部负责人认为,加息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成本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目前房价上涨势头,0.27%的利息成本增长很容易覆盖,开发商可以轻易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他表示,对于银行来说,央行此次加息更主要是一个信号——“注意地产金融风险”。他表示,其所在商业银行总行每年对各分行房地产贷款有一个总量控制,加息前对于房产开发贷款已经有风险警示,而他们也有意识地进行了房产贷款的风险分散。例如针对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他们已经有意识地控制信贷投放,即使对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也很谨慎地根据项目进行选择。同时,开始对二三线城市项目进行支持,以分散风险。他判断,目前有些城市房价上涨异常,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已经相当高。

  不过,对于房地产投资过热的观点,汪利娜表示质疑。她认为,2004年我国房地产投资率增长了30%,而2005投资率同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但在房地产投资率缩减的同时,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并没有下降。因此,房地产投资并不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而对房地产投资的过度限制,将影响房地产开工率,从而使住宅供应受限,促使房地产价格愈加走高。

  小企业负担加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是央行最终决定加息的主要原因。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占到了全年贷款目标的50%以上。

  上两个月的贷款数据增长,有一部分来自去年开始各商业银行力推的小企业贷款。 汪认为,贷款利率的上调,对于中小企业影响是负面的。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在目前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央行上调贷款利率将使中小企业负债率更高,处境更加艰难。

  但上述银行业人士认为,虽然贷款企业利息负担加重了,但是对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发放不会有太大影响,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对于利率敏感性并不强。在他们之前发放的小企业贷款中,很多已经执行了上浮利率。他表示,对于小企业贷款,由于单笔贷款资金量不大,风险也可以覆盖,所以除了那些过热行业外,此次信贷调整不会使商业银行进行特殊控制。

  加息下一步?

  “随后的信贷投放肯定将有所放缓。小幅加息就是给银行一个信号,让银行做自行调整。”另一国有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他认为,现在值得关注的是,下一步会否如上次

宏观调控那样出台行政性措施。不过他也表示,即使相关部门没有进一步具体措施,各商业银行总行也会对各分支机构进行窗口指导。例如对于发改委最近发布的过剩行业警示,他们的贷款已经基本停止。

  可为此作注脚的是,在加息的同时,央行召集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 ,要求金融机构把握信贷投放进度。

  他认为,在银行对信贷结构进行调节后,第二季度央行有可能视情况采取下一步行动——如果第二季度贷款仍保持异常增长,可能还会出台进一步调控措施:例如有可能上调存款

准备金率,进一步收缩商业银行流动性,从而压缩信贷规模。至于央行会否在票据市场进行更多操作,他认为,5月是很多央票到期时段,到时可见分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也表示,央行此次动作比较温和,贷款利率上浮比较少。如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升温,央行可能会采取更加有效手段,包括继续上调利率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