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杨纯
“在对外投资领域,商务部将彻底清查民营企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境外企业管理处处长李永军说。
“是么?看来境外投资就不会那么麻烦了。”被业界喻为“民营石油航母”的长联石
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助理司马志达这样回应。
长联石油此前一直在寻求海外油气投资,目前正与巴基斯坦有关方面洽谈境外合作。
但也有人并不觉得乐观。“不可能的事,没有三到五年,民营企业绝不可能获得平等待遇。”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政协全国委员保育钧如此评论。
渠道不畅通
司马志达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虽然有政策上的鼓励,但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的严格备案审查,“总是比较麻烦,不太容易”。
“越是要清理不公平待遇本身,就说明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保育钧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最麻烦的环节,是获得对外投资资金流出的许可,凡是企业对外投资,都必须经过外管局的严格审批才能获得相应的外汇使用资金,“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会比较容易”。
即便如此,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已经从初期的一般进出口贸易、餐饮、简单加工,发展到建立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承包工程、生产制造、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投资区域也已从初期的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扩展到朝鲜、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17亿美元,去年一年达到70亿美元。有关官员预测,根据以往每年平均25%左右的发展速度,未来五年对外投资额大体上会达到600亿美元左右,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占比会不断增加。
但在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看来,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渠道仍不畅通,“由于正常通道受阻,一些民营企业已经通过变相渠道进行了对外投资。”
不公从何而来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其实已经没有了政策上的障碍。对比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文件,尤其是“非公经济36条”,就会发现,其中对于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核准,无论是商务、外汇,还是银行、海关等方面,基本也不存在所有制上的政策区别。
那么,不公平待遇从何而来?
“民营企业遇到的不平等待遇,主要还是在这些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各地由于理解、执行不当或是因企业经营、资信等状况不同,而产生的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对待。如审批时间拖延、限制使用外汇、银行不予信贷等等。”李永军说。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曼青也认为,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上,政策是倡导平等的,而且在企业对外投资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之后,总体上也已经有所放宽,但往往在实际中,操作起来会产生一些区别对待。
回归同一平台
“商务部将要开展的这次清查,就是将企业对外投资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区别对待’一一加以解决。”李永军说。
熟悉情况的商务部人士透露,商务部将首先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去年发布的“非公经济36条”精神,逐步清理存在于各种法律、法规、文件当中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平等待遇,下一步再考虑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手续和环节,同时完善各种政府支持体系,并制定投资导向政策。
“只要是符合有关规定,在财政、税收、外汇、信贷、保险、人员出入境的支持政策方面,各类企业将一视同仁,享有同等待遇。”
“批是批不出企业效益来的,也解决不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盈利和发展问题。”李永军说,“今后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主要由企业自行决策。政府的核准将不再过多地从出资人角度,审查企业资金规模和投资回报,而将更多地从是否符合与投资国的双边协定,是否有利于企业长期的海外发展和利益维护,是否符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出发。”
此外,对于企业对外投资不便利的问题,商务部还将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并鼓励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对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咨询、策划、融资和战略规划等服务。
“可以预见,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今后将回归到同一个平台。” 北京嘉富诚资本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