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宏观调控掀起新整顿浪潮 产能过剩剑指兼并重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 11:36 财经时报

  企业在考虑兼并时必须首先考虑兼并是否能够符合公司的战略需求,仅仅以追求规模为目标的兼并具有很大的风险。政府不应该将兼并重组的意志强加于某个企业,否则会产生消化不良的后遗症

  □本报记者陈晓鹏

  “涨潮时只有篮球场那么大,退潮时也只有足球场那么大”的渤海小岛曹妃甸,现在已变成了一片彩旗飘飘的工地,310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工程等于再造半个新加坡。 首钢的搬迁,使曹妃甸这座昔日默默无闻的荒岛,目前已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东方之珠”。与曹妃甸的繁荣成为对照的是,唐山几十家中小钢厂备感落寞甚至恐慌。

  在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钢铁在被界定为产能过剩的行业中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和铜冶炼行业,而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则被认为具有潜在产能过剩的可能。

  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对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等行业的调控政策再次由国家发改委出台。此前,煤炭、焦炭、钢铁、汽车、铜等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也已公布。

  种种迹象表明,在经历了一段“平静期”之后,宏观调控正在掀起新一波整顿浪潮。而此次整顿的一个明确方向,就是推动有关行业的兼并重组。

  宏观调控步步紧逼

  去冬今春,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调控产能过剩列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后,“产能过剩”就成为经济生活中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家发改委同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到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随后,国家发改委不断出台具体办法使之落地。在3月底、4月初已先后针对焦化行业和铁合金行业发布具体政策。

  与此同时,坊间关于“央行将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传闻更有“山雨欲来”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专家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指出,国家这一轮宏观调控,明显着眼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点,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准入的一个重要门槛。而调控的方向,就是鼓励有关行业的兼并重组。在调控手段上,政府各部委配合打出了组合拳,综合使用了行政审批、信贷、土地、电力、环保等多种手段。“每次发文都是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央行、环保总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六七个部委联合。”

  “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土地管理部门不予提供土地,电力企业不予供电,环保部门不予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类似的字样在已经出台的针对焦炭和铁合金的相关通知中,都能够找到。

  警惕兼并重组“后遗症”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马凯表示,要“鼓励钢铁、水泥、煤炭、化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与发改委高官的言论相呼应,有关企业的兼并重组也已暗潮汹涌。

  2月28日,酝酿近一年的新唐山钢铁集团在石家庄正式挂牌。

  “新唐钢成立,意味着河北北部钢铁整合基本告一段落。”唐山发改委工业经济处处长胡世宁称,全部整合完成后,河北北部钢铁企业将呈三足鼎立之势,即新唐钢集团、首钢京唐钢铁联合公司以及民营钢铁集团。 3月16日,曾因违规现象而被国家叫停的宁波建龙钢铁,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宁波建龙钢铁重组为宁波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重组的公司由杭钢集团作为控股大股东,新公司建设规模定为年产400万吨高附加值板材。 就在杭钢集团重组宁波建龙之后不足半月,杭钢自身的改制重组也明显提速。尽管选择与宝钢、武钢合作尚难判定,但无论最终与谁结盟,都将影响甚至改变华东钢铁行业的势力版图。

  与钢铁行业类似,兼并重组的浪潮也在水泥、煤炭等行业蔓延开来。

  全国人大代表杨振超举例说,前些年安徽小水泥厂太多,海螺集团通过兼并,把许多县级小水泥厂变成粉磨站,成了自己的车间,企业实现了做大做强。目前,海螺集团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泥企业。

  对于政府宏观调控疏导下的兼并重组,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资深顾问孙迅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企业在考虑兼并时必须首先考虑兼并是否能够符合公司的战略需求,仅仅以追求规模为目标的兼并具有很大的风险。“兼并重组是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战略举措,政府不应该将兼并重组的意志强加于某个企业,否则会产生消化不良的后遗症。”

  产能是否过剩,谁说了算?

  在国家宏观调控大棒频挥之下,卷入扩产风中的各路投资者们可能要面临为付出的政策成本买单的局面。

  某汽车企业高层表示:“咱们国家的产业政策一贯做法是堵,是不是换成疏的思路会更好?产能过剩并不奇怪,如果产能不过剩反倒奇怪了,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每一个产业在利润率高的时候,都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进入,然后导致产能过剩,优胜劣汰,行业整体获得进步。这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般过程,也是每一个产业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贺军也认为,产能的大小是否合适,只有市场才能说了算。在产能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计划部门有着真实意义上的决定权,这些经济计划部门应该提供的只是警告和标准,而不是权力。观点与权力相结合,结果会导致中国企业虽然已面临全球化的市场,但却被迫要按照某些部门并不成熟的观点去行事。

  按照这些观点,只要国内市场饱和了,国际市场也一定饱和了。可事实也许是,即使中国市场饱和了,世界市场仍有需要,但在产能过剩的认定下,中国企业无法按照世界市场的需要去投资生产。“产能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的荒谬,由此可见一斑。以此来指导政策,就会对市场形成伤害,并且潜藏风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9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