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试点背后:化解乡村债务的争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 12:44 中国经营报 | |||||||||
杨锋磊 根据财政部门的估计,2005年中国乡村政府机构的债务,已经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有5万多个乡镇平均负债2000万元。河南省的乡村两级债务达418亿元,乡均负债1010万元,村均负债近40万元。可以说,庞大的乡村债务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点和死结。
在郑州市新农村建设试验中,选择的一些试点村尽管由于基础条件较好,但还是有一些村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问题,而在其随后的“渐进式”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债务更是不可回避的一道障碍。也许,河南温县的乡村债务化解“试点”,会给他们将要遭遇的乡村债务问题带来“启示”。 4月的一天,细雨霏霏,温县杨垒镇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办公室。 坐在沙发上的农信社主任郑有德不停地摇着头:“我们不会承认他们核销掉的债务,我看县里的农行、建行也不会承认,我们内部也没有这样的规定。” 郑的话是针对温县去年进行的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在化解掉的杨垒镇2189万元债务中,有1532万元是超时效的银行借款,其中有800万元是杨垒镇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债务。“这些本该由银行来核销的债务,却被试点工作组给‘越俎代庖’了”。郑说。 温县化解债务的“太极推手” 温县陈家沟是享誉海内外的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因而温县也成为有名的“太极之乡”。温县县委宣传部的郭润科长对记者说,除“此”之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县还是全国有名的凉鞋生产基地,那时温县生产的凉鞋销量几乎占全国农村市场的1/3,温县很多村办企业都生产凉鞋,最盛时期有5000多家,不过后来全部倒闭了,由此遗留了很多债务问题。 2005年,河南省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温县作为化解乡村债务的试点,温县又选择杨垒镇(2005年底乡镇机构改革后已并入番田镇)开展先期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县推开。 温县财政局农税局局长郑名婧称,之所以选择杨垒镇作为试点,是因为该镇的债务有代表性:债务种类多、乡镇企业债务多。 杨垒镇位于温县北部,辖22个行政村。该镇农业发达,乡镇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辉煌一时,但随着企业经营机制无法有效转换以及竞争能力下降,目前已基本停产倒闭,形成了巨大的债务包袱。 杨垒镇试点工作于2005年5月份开始。在化解债务中,温县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对于乡村或企业有闲置设备及厂房厂地的,可以将其出租给承租人以租金抵冲债务;村内有机动田的,可以采取机动田承包费抵冲债务的办法,按债务数额折算承包机动田抵债的期限等等。 “我们还在化解债务工作中创新了很多方法,”郑名婧告诉记者,“例如西留石村螺钉厂已倒闭多年,欠焦作资产评估公司14万元,经过充分协商,用螺钉厂资产租赁给对方,年租赁费2万元,租赁期7年,抵冲对方债务。后来,该厂租赁后,承租方及时注入资金,恢复了生产。” 到去年9月底,温县化债工作结束。通过化解,杨垒镇自查登记的债务由3346万元减少至1157万元,化解了2189万元,化解率达65%。 不过,记者在温县财政局所给的一份材料中发现,实际上,在温县此次化解掉的杨垒镇2189万元债务中,有1532万元是超时效的银行借款。“即使核销,也应该由我们银行方面来做,况且,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方面打算。”郑有德对此颇为不满。 “银行内部应该有对这部分款项的核销规定。”郑名婧表示,过去村办企业借金融机构的款,由于几乎所有企业都已倒掉,根本就还不上,还款期限也早过了,这部分借款应予以核销。 农信社的“护心拳” 郑有德对温县清财化债的做法颇为不满,“在这次化解债务中,工作组往往是开个会就把我们的债务核销了,根本不通知我们。” 不过,郑承认有些债务确实是要不回来了,他们每年都有人下去催款,但大都“无功而返”。 郑表示,农信社刚刚进行了改革,稍微有所好转,例如2004年时他们还亏48万元,到2005年才开始稍有盈余。因此,根本没有能力核销过去的债务。 “估计全县农信社的不良贷款有2亿多元,整个金融系统有3亿多元,要都核销掉,根本就不可能。”郑有德说。 针对此,温县杨垒镇清财化债领导小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结合农村信用社的重组改制,对“大办乡镇企业”时的贷款作为信用社政策性坏账予以核销,对利息转本金的应予以纠正并加以核销。 据了解,去年底,温县决定将于今年在全县全面铺开乡镇债务化解工作,但据温县财政局的同志称,这项工作至今尚无动静。河南省财政厅办公室的王雪云告诉记者,目前温县的试点还在评估中,至于是否在全省推广现在不便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