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上调人民币贷款利率 > 正文
 

央行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拉开紧缩政策的序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1:40 经济观察报

   猜测在4月27日部分地揭开了谜底。央行宣布自28日起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从5.58%上调至5.85%,存款利率保持不变。这个柔和的动作,拉开了紧缩政策的序幕。

  但是对于央行以及宏观政策制定者的猜测并没有结束。这是否是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在央行选择加息之后,也许最大的悬念在于,中国经济是否将重新经历一轮类似于2004
年那样的宏观调控?

  至少在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市场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乐观的。他们相信,新的紧缩政策或许还在酝酿中,也不排除有力度更大的调整出现。但是,像2004年那样,一些地方和领域频繁动用行政方式,将宏观调控演化为对微观经济领域干预的做法,出现的几率或许会少很多。

  这种判断来自于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分析。虽然宏观经济部门并没有对

中国经济的冷热给出明确的界定,但是决策层并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偏离了安全的运行轨道。就我们的观察,今年一季度10.2%的增长速度确实让市场惊讶,但是跟两年前对过热的强烈担忧下的出手相比,这一次,对于掌控仍在加速运行的经济列车,决策层的自信显然更强了。

  因而,我们认为,央行在此时选择加息,虽然防控过热的紧缩意图明显,但是更多的政策效用在于影响市场预期,27个基点的加息对于经济的作用有限。在宣布加息当天,央行就主持召开窗口指导会议,要求银行把握信贷投放进度,强化资本约束。这也表明,央行试图通过小幅加息和窗口指导的政策组合,为膨胀的信贷降温。

  由于国家发改委在上周同时发布了对焦化、水泥和铝等行业的结构调整政策,央行出手呼应,从表面上看,确实很容易让我们想到2004年的情形。不过,国家发改委治理产能过剩的行动,从2004年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当前出台的政策,可以看作过去政策的延续。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至今还没有完成经济转型,但是过去两年中,整个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也在增强,这也包括那些已经上市或者正在改制和上市过程中的国有银行。这实际上为更多使用市场化的调控方式提供了基础。

  市场人士相信,相比于两年前,企业对市场信号的反应会更加敏感,市场调控手段的传导效果也会更加接近于决策者的期望。如果考虑到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已经上路,央行手中可用的调控资源也在增加。

  所以,行政性手段虽然未必会退出调控“武器库”,但是,关键在于央行以及其他宏观部门如何权衡其中利弊。央行称,加息是为了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

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也表明,央行试图通过加强预调和微调,平滑经济可能出现的风险。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也为调控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总结过去两年多的调控经验,行政性手段的使用,虽然短时间内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出现负面效应。并且,凡是市场失灵的调控领域,往往也是政府资源和垄断势力控制力最强的领域。过去一年多来,决策层不遗余力推进改革,目的即是为基于市场的调控扫清障碍。

  因而,中国经济不大可能出现类似于2004年那样的宏观调控风暴。但是可以确定,央行加息27个基点,只是紧缩政策的第一步。更多的政策是否出台,取决于央行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运行的观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