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资海外收购第四浪将至 专家称还远不成气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9:03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王延春 北京报道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第四次浪潮的高峰期即将到来?至少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麦维德说他已经看到了这种迹象。

  在去年中国企业赴海外并购,有成功(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有失败(中海油收
购尤尼克
)的经验与教训之后,中国政府目前计划取消全国境外投资用汇的规模限制,以满足企业购汇进行境外投资的需要。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东荣,在“五一”之前的第三届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上透露,“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允许企业在设立境外企业或正式进行境外收购前,对前期资金如开办费、律师费、保证金等进行购汇及汇出。”

  这意味着计划到海外投资的企业不会为融资问题而苦恼。记者从商务部、财政部获悉,加快对外投资相关的配套政策也将陆续推出。

  “宽出”新政

  “除了4月14日公布的放宽和简化国内机构和公众购汇、投资的限制的六项政策外,其他措施还在研究中。”李东荣告诉记者,外汇管理局正在修订《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等修订工作完成后将重新颁布。该规定将把近几年各种试点经验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确定下来。

  此外,外汇局还将在允许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作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放宽条件,减少限制,允许跨国公司集合境内外的外汇资金进行外汇资金池运作,并允许其将外汇资金向境外子公司进行放款,支持境外企业的发展。

  “现在可以不用担心用汇审批烦琐了。”准备到国外进行矿产资源合作的罗先生说。一直以来,高额的政务成本,和额度限制使中国本土企业错过了稍纵即逝的并购时机。

  财政部企业司副司长周来振也表示,财政部将从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引导企业跨国投资。据财政部人士透露,中国正加紧为2007年1月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做准备。这样,便利中国企业赶赴海外市场筹集资本和股权,为收购融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有了“更多国际语言”。

  而外交部也开始在国家政治关系里调和更多的“经济味”。外交部经合办主任戚振宏说,除了利用合作机制、磋商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搭台铺路,还将推动有关国家尽快落实《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减少投资壁垒。

  商务部近日公布了《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工作细则》规范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境外投资管理的行为,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程。并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对外合作基金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鼓励“走出去”的政策节奏显然加快了。

  第四次浪潮

  麦维德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完成了一份分析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报告。报告认为,最近两年内,中国公司在世界并购舞台上异军突起。

  其中两宗技术类并购案最引人注目:一则是TCL和法国汤姆逊联手组建制造和销售电视机的合资企业,另一则是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而海尔美泰可克以及中海油对尤尼科的收购虽然未获成功,但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交易市场中的形象。

  “事实上,近来的交易活动预示着第四次浪潮一个高峰的来临,” 麦维德为此兴奋不已,因为这意味着他的生意将跟随中国企业海外的脚步而红火起来。

  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所说的四个浪潮起于1986年,中国企业走过了本地扩张——本地投资——海外投资——海外扩张四次并购热潮。而现在正处于从2001年年底中国入世后开始的第四次并购热潮的顶点。

  而在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看来,推动“走出去”的政策如此频繁有更多的宏观意味。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跨国投资的王晓红博士告诉记者,“双顺差和贸易摩擦的高发使‘走出去’显得更加紧迫。” 其实,李东荣也暗示了这种“无奈”:“走出去”是新时期下保持宏观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选择。

  资本输出是外汇管理局(简称外管局)减压的通道。两年多来,外管局已陆续出台鼓励资本流出的办法,在专家看来,这是希望缓冲“热钱”流入的压力,把过高的外汇储备对外释放;而商务部则希望借此减少贸易摩擦,改善对外经贸结构。发改委官员前不久曾表示,“走出去可能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一个途径。”

  在这样的宏观意味下,“走出去”获得了难得的机遇。而这种机遇也恰好与一些大企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需求吻合。

  联想集团公司副总裁刘晓林说,联想在中国市场份额达到一定程度,很难进一步扩大了,我们遇到了“

天花板”,走出去是企业生存的需要,固守中国市场也许死路一条,这一步是我们必须走的。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告诉记者,中国一些大企业的确到了寻求海外投资的阶段。目前主要有三类企业热望“走出去”,资源类企业、需要开拓全球市场的企业、需要借外国技术品牌提升

竞争力的企业。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证实: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

  不过,有些业界人士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其实并不像表面这么风风火火。尽管近期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动作频繁,但和其他国家相比,还远不成气候。中海油的退出,国储铜被狙击,这些案例也在警示中国企业到国际市场上挣钱,有机会也有陷阱。目前,国外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是3∶1,而中国则是11∶1。

  “对急于在国际市场上打拼出名堂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还是以传统管理方式,和国外巨头们一决高下,并购不会成功。”刘晓林说,没有和国际企业共事的共同语言,没有想清楚你要什么,没有仔细的分析评估,那么接受的不是馅饼,是地雷,是烂摊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