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全国金融中心京沪争霸进入白热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8:56 法制早报

  □蔡恩泽

  近日从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传出消息,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加拿大皇家银行和瑞士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巨头即将入驻北京金融街。这是北京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出台以来,首批被吸引到金融街来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在争夺全国金融中心角逐中,北京又胜了上海一筹,打破了京沪两地原本相对稳定的金融格局。
但这场争霸战才刚刚开始。

  北京东山再起

  京沪金融中心之争由来已久。 2001 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430.2 亿元,在 GDP 中的比重达到 15.3% , 2002 年达到 485 亿元,占 GDP15.5% 。就在同时,不少金融机构的总部开始快速迁出北京,安居上海陆家嘴。 2003 年 5 月 19 日 ,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正式离开北京迁往上海,至此,曾经选择北京的 8 家基金管理公司只剩下一家在京。北京在与上海的金融中心争斗中显露败相。

  2003 年非典期间,有着金融从政经历的王岐山任北京市市长后,北京谋取全国金融中心的愿望重新点燃。同年 8 月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政府提出建议,成立北京市政府金融顾问团,一个月后即被采纳。时间之短,足见北京谋求金融中心心情之急。

  此时的上海,正面临着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的危机。资料显示,上海金融业在 2000 年至 2003 年连续几年出现了低速增长迹象。保险业增长贡献率从 1990 年的 14.8% ,下降到 1995 年的 3.7% ,再上升到 2000 年的 21.5% ,又回落到 2002 年的 0.3% 。这使上海金融保险业在 GDP 中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16.7% 逐步下降到 2003 年的 10.1% ,与“十五”计划中提出的 18% 要求相去甚远。

  而北京却东山再起,金融大戏异彩纷呈。 2005 年,华夏

证券和北京证券重组,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都引进了外资金融巨头作为第一大股东,并组建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华夏基金和北国投的市属国有股权也将逐步实现战略性退出。就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而言,北京已是全国最高,大约在 16% 。

  双雄唱戏

  各大竞争城市各有各的优势,金融中心的争夺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选择。目前看来,真正的竞争只在北京上海之间。

  北京尽占首都地缘之利。中 国 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常务主任王力认为,只要总行在北京,所有的资金调度就将在北京完成。正在着手建立统一数据库的各家银行,一旦把整个银行的资金集中到总部统一运作,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 80% 左右集中在北京,如此庞大的资金调度总量,在东亚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此外,中国保险业三分之二以上的资金统一运作也在北京完成,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结算中心。还有,国有资产总量的一半以上,由总部在北京的国有大企业所控制,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动、联通、网通、华能、中远等,它们所带动的庞大的资金流,是北京成为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

  上海有深厚的历史金融积淀。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国际化大都市,如今的陆家嘴,是上海滩上众多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上海目前的证券交易所、货币、外汇和黄金交易市场在国内独占鳌头。在加入 WTO 的最后协议里,首批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城市名单中,上海也榜上有名。目前,外资银行已经有 70 多家进驻上海,其中 30 多家开展了人民币业务。为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针对金融企业税收、金融人才购房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较高的市场自由度和宽松的环境,上海在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进入、对外开放中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直接在上海的金融机构握有的金融资源仍难和北京抗衡。

  至于其他城市之间的龙虎斗,则都是一厢情愿之举。比如天津在历史上曾有过金融中心的辉煌,到 20 世纪 40 年代,离天津繁华商业区和平路几百米之遥的解放北路上曾设有 49 家国内外银行,其中 12 家国内银行的总行设在天津;有 270 多家国内外保险机构,还有功能完备的证券交易所。如今铅华褪去的天津要想重振历史雄风,在北京眼皮底下夺得金融中心的位置,实属难为之事,尽管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曾任中国

人民银行行长,也有金融兴津的“野心”。

  广州也难有作为。且不说香港近在咫尺,深圳也不会坐视广州独大,守着深交所绝不会撒手。广州虽然专门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市政府金融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市政府金融工作机构,并成立正局级的市金融服务工作办公室,但比起市场这只手来说,市长的手还是很软的。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指出:“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官员表态和政府倾斜就可以长久维系的,而是金融机构、金融家和相关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