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顾钱江 高丽) 国家外汇管理局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达到223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3倍。国家外汇局指出,这表明中国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问题正在加剧。
国家外汇局在当日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经常项目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3%上升到2005年的7.2%。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经常项目顺差反
映了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大于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报告说,近年中国投资需求虽然增长较快,但国民储蓄增长更快,导致储蓄与投资的剩余进一步扩大,形成经常项目顺差。据测算,中国投资率(国内资本形成/GDP)从2001年的38%提高到46%,而同期国民储蓄率(国民总储蓄/GDP)从40%上升到接近50%。
报告指出,中国的国民储蓄包括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近年来这三项储蓄均较快增长。
从家庭储蓄来看,中国长期形成的高储蓄传统,体制转型阶段社会保障、住房、教育体制等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
从政府储蓄(政府财政收入减去政府消费性支出)来看,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教育、公共卫生、行政等消费性财政支出比例较低,导致政府储蓄增长较快。
从企业储蓄来看,近年国有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但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利润分配机制尚未理顺,国有企业很少向国有股东分红派息,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企业储蓄增加;而民营企业由于从正规金融体系融资有一定的难度,企业往往依赖保留收益用于日常经营和扩大投资,储蓄增长也很快。
报告同时从国内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指出,由于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刺激了企业的投资需求。中国新一轮“投资热”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电力、电解铝、汽车等制造业和出口加工贸易部门,由此形成的生产能力已超出国内需求,必然导致相关生产的出口扩大、进口减少。
近年来,在经常项目顺差大幅增加的同时,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也一直保持顺差,直接投资稳定增长。
报告认为,这既反映了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巨大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与长期以来鼓励外资流入的政策有关。一方面,一些地方甚至不计成本,以牺牲国家税收、农民工利益和环境、土地为代价招商引资。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有限且成本较高,一些国内企业不得不到境外融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本流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