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有望纳入中国创新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 15:36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本刊记者 胡 伟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是中国创新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将促进中国技术创新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封闭的观点是不对的,是有局限性的。我相信跨国企业在华的研发机构会对中国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3月20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第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午餐演讲上回答提问时明确作出上述表示。与此同时,对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还在争论。

  技术溢出效应争论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既挖走了中国的人才,申请的专利也为外国公司所拥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对我国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是积极因素,甚至是负面因素的说法由来已久。

  2003年,国内学者王春法对北京、上海、苏州、

东莞近400家三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外资企业认为自己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一般,认为贡献很大的只有20%左右,超过75%的样本企业与本地企业没有技术上的联系,超过三分之二的样本企业从未且并不准备向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吕刚就外资对中国内生技术能力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未能证明外资在行业经济中的比重与本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外资在中国并没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

  首先,跨国公司大多倾向于只向子公司转让技术,主动防止技术溢出以保持自身技术优势。大部分国际技术转让都发生在跨国公司及其在华子公司之间,本地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得的技术转让比较有限。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的独资化浪潮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规律。

  其次,本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妨碍了技术示范效应的发生。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1997年到2003年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平均也只相当于技术引进费用的8%。虽然这一比例在2004年上升到1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日本、韩国为例,这两个国家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平均为技术引进费用的7倍。

  消化吸收投入不足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企业研发活动中改良成分多,创新成分少,基本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模仿层次。2004年中国专利申请授权总量中74%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仅占26%。而且,发明的大部分还是由国外主体申请的,国内主体申请的只占37%。

  另外,外资企业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抑制了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动。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在200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不少行业已经形成了垄断或寡头垄断。例如,在软包装行业,本地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不足5%,而在感光材料行业,85%的市场份额已被外资企业占据。外资企业的垄断使本地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原有的研发队伍解体、人才流失,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几个主要方面看,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在提高内生技术能力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利用外资并非培育内生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在中国国内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理想。如果把这一部分纳入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之中,我们是否能够期待它产生一个非常良好的社会效果,或者技术溢出的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在论坛上抛出了一些人的疑惑。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对此表示:“国内过去对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解有时不那么全面。国内过去讲跨国公司的作用,往往从它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它在中国投资创造的税收多少等方面来判断。但是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从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对中国各个产业链的深刻影响,国内往往估计不足。”

  据王志乐所在的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索尼公司在中国有1010家供应商。而这1010家国内的供应商要保证所有的技术标准达到国际水平,同时保证环保要达到国际标准。在这个过程中,索尼公司在华的技术研发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欧洲现在禁止使用六种有害金属,相应的“ROSE法规”也将于明年开始实施,索尼公司要求现在就要达到新法规标准,其研发中心正在进行研究替代品来帮助中国国内供应商找到优质金属达到国外法规的要求。

  王志乐解释说,中国的制造业能够走向世界,而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低成本。在技术标准,包括环境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等方面,中国的制造业也有了竞争力。中国如此多产业链的发展,应部分归功于跨国公司的介入、改造。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的溢出效应等在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跨国公司为我国国内供应商和客户设立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提供了产品质量控制经验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增强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

  “中国被跨国公司整合到它的价值链里去了,反过来,中国也把跨国公司的资源整合到我们这里面来。我们要有一个大国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互利共赢的过程。”王志乐说。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双向的,其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是中国的人才溢出,它雇佣了大量的中国的优秀人才,这使中国的人才向跨国公司溢出。然后他们创造了一些成果,又从跨国公司向中国溢出,这是双向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寿鹏在论坛上总结有关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主题讨论时说。

  自主创新:跨国公司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政府强调的自主创新战略,实际上倡导依靠自己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但“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春在该论坛上说:“自主创新最大的功效是提高了企业家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上。开放的环境、改革的形势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今天可能某个跨国公司是我们的对手,或者已经对我们构成了竞争的“打压”。但是,经济生态的环境就跟生物学上的环境一样。如果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离开了中国廉价消费品的供应,其生活的境况绝对不如现在。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基本的道理,不论你的企业多么强势,不论你的企业有多么强的创新能力,你很可能在很多方面还要依托于其他企业共生共存。企业的发展不仅讲究产业链,而且讲究产业环境。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来说,需要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这些环境和资源,利用好就有可能获得快速的发展和增长。因此自主创新绝对不排除开放、引进等任何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关键是能否为己所用。”

  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段永基在论坛上发表评论认为,自主创新不等于一个机构只利用自己的资源进行创新。现阶段的自主创新应该是以开放的态度,以协作的精神,动员全球资源获取知识产权的创新活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吕薇也有同样的看法。她说:“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排斥外来技术,也不意味着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从头研究,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有效的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在中长期科技规划里,我们已提出自主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就是说不排斥引进技术。”

  跨国公司可以为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实际上,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进出口的主要的承担者。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中国2005年4159.6亿美元的高新技术进出口里,80%的进口是由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承担的,88%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是由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承担,而且其增长幅度都高于其它类型企业。

  自2003年以来,跨国公司大量设立研发中心并增加在华研发投入。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一年间,跨国公司在华共设立了约200家研发中心。到2004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达到750家。

  “这些研究开发中心都相对独立并具有一定规模。保守计算,如果每个研发中心有50个研发人员,那么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大约拥有4万个研发人员。如果平均每个研发人员的支出大约5万美元,那么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就承担了20亿-3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而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投入已经占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六分之一,甚至到了五分之一。”王志乐说。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装备先进,拥有强大的全球网络支撑,人员素质高、研究成果市场化机制健全,“这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运行机制是按照国际企业的做法,内耗少,效率高。对这样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不能把它排除在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之外,而是要把它纳入进来。”王志乐说。

  用市场化整合国际资源为我所用

  大众汽车中国区代表在本次论坛上向参会代表表达了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愿望。我国政府在汽车“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研究关于“节能、环保、安全方面”的技术, 大众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他们希望能像

奇瑞汽车一样,不久之后科技部能在一家跨国公司建立国家技术工程中心,让跨国企业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跨国公司怎么样参与我国政府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这是跨国公司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作为与会的跨国公司代表,美国塞贝斯公司董事长程守宗说:“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要融入像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庞大、充满活力的经济当中,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参与方式,这应该是一个市场驱动的方式。”

  如何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真正有机地融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其中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溢出作用。

  在如何发挥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问题上,王志乐认为应该坚持市场化的大方向,而不是回到过去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在中国如果形成跨国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类企业的公平竞争的局面,将有利于把我们有限的科技资源、资金资源等高效的利用起来,减少其中的腐败,将有利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我们现在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当整合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特别是当大批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时候,对跨国公司的创新资源、技术资源,我们应该加以吸收利用。”王志乐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