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简单紧缩 宏观调控先下手为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09:3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郑鸣鸣 王世玲 北京报道 4月26日,北京,微冷,预报中的雨迟迟未至。 月坛南街的灰色的国家发改委大楼中的一些人,正在等待着新的“尚方宝剑”。
最新的铅锌产业调整政策已经上报国务院。其一旦获批,意味着近期发改委长长的调控名单上将增添新的一员。 4月24-26日,国家发改委密集出手,接连公布了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新的产业调整政策,对这些行业展开重拳调控。此前,煤炭、焦炭、钢铁、汽车、铜等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也已公布。 而这些举措,还只是拉开了更大风暴的序幕。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透露说,将陆续出台其他有关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数日前,德意志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新一轮的紧缩政策即将开始。 不过发改委的官员并不都这么看。 两周前,国家发改委内部召开了第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会议取得的一致意见认为,目前还无法作出经济过热的判断,因为同时存在经济偏冷,也就是通货紧缩压力的判断。 但是,会议认为,经济运行尚存在不良苗头,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引起难以收拾的后果。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需要“先下手为强”。 朱宏任指出,“要抓住当前经济较快增长的有利时机,做好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有关工作”。 本报获悉,除铅锌等有色金属的产业调整的政策已经上报国务院待批外,像平板玻璃等国家发改委点名的行业,也有可能进入调控名单。至于争议纷纭的房地产业,主要的调控方向仍是结构调整为主,新的内容主要是将限制外国游资的进入。 当然,眼下的调控与一年多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此一时,彼一时。 此一时,彼一时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延,上一轮紧缩政策,始于2003年下半年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的调控,到2004年,多项调控政策全面推行开来。而本月24-26日公布的政策也是首先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 但情形显然已有所不同。 2004年的经济增速调整后达到1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3.9%,是6年以来的最高峰。因此其时的调控具有防范经济过热的因素。 2006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0.2%,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0.8%,是30个月以来的最低值。从数据上看,经济既有偏热迹象,又有偏冷迹象。 国家发改委人士指出,现在并没有对经济做出过热判断,因此,结构调整不是针对过热才采取的措施。现在的提法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祈京梅指出,如果消费物价持续下降,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耗下降,环境污染下降,那么目前的高增长是良性的,是可以接受的。 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一季度的高投资高增长,并未带来高水耗和高能耗。 国家发改委披露的一季度数据表明,7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8%,吨钢耗水下降21.6%。同时,一季度全国的煤电油运等“瓶颈”也并未如预料的紧张。 因此,专家们称,是时国家发改委的调控之手,正是要利用经济运行的良好机会,加快结构调整。这些政策本身不单纯是限制,更非简单的紧缩性政策。外界的理解有所偏差。 外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次的新调控政策,是要把板子打在地方政府和某些行业的投资上。但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称,此说可能“窦杜娥还冤”。 朱宏任指出,一些地区、行业投资增速加快有一定合理性:启动“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结构调整,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等,需要增加新的投资。 有例为证。4月25日,世界500强企业斯道拉恩索公司,在北京宣布投资1亿美元,与全球最大的新闻纸企业山东华泰纸业公司,合资生产用于奥运会和广告使用的高档超级压光纸。该协议签字仪式上,芬兰总理、国家发改委以及山东省领导均到场祝贺。 斯道拉恩索公司全球CEO居卡·哈马拉指出,“我们的高级超压纸将会纪录北京奥运会,为本次盛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而发改委挥拳显然针对的是“不美好”的部分。朱宏任指出,“不少地方仍存在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少数地方出现落后项目又在死灰复燃的情况。” 因此,他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发挥好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 产能过剩? 不过,尽管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的3个行业结构调整新政策,核心是要解决产能过剩等三大问题,但背后却另有玄机。 据发改委内部人士透露,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得出的共识是,总体经济良好,经济走低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调控政策规避产能过剩问题是表象,根本上还是要防止通缩,解决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观。 过去,对于产能过剩一直有不同意见。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的看法,即使在国外,一些运转良好的企业的实际开工率也仅在80%左右。 但这个疑问似乎很快将不复存在。 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将研究建立产能过剩的客观评价体系,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尽快建立判断产能过剩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系统,并逐步建立定期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 而一些分析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走上快车道,产能过剩可能是个伪问题。 比如,一季度钢铁行业销售收入同比仅增长6.3%,利润下降57.1%,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1.3倍。但3月份以后钢材价格有所回升,加之出口快速增长,将刺激钢材产能加快释放。 银河证券有限公司的钢铁分析师田书华指出,中国2004年是钢铁净进口国,2006年全国的钢铁产量大幅上升,可能会变成净出口国。因为国外的钢铁价格一般比国内高出30-50美元一吨,而日本和韩国的钢铁大部分面向出口市场,所以中国钢铁也应面向国际市场。 持这种观点的也包括跨国公司。居卡·哈马拉对记者说,在芬兰、德国不存在行业供大于求的问题,因为整个欧洲才是市场。 该公司高级官员波导指出,西方国家只有经济放缓时才有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很快就会消化过大的供给。 例如,中国的纸业也有过剩。中国2006年新闻纸总产量将达到640万吨,产大于需20万-30万吨。但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李建华指出,随着十一五国家控制行业标准,加上很多盲目上马的企业包袱很重,很多企业将被淘汰,不只是新闻纸不会存在过剩问题,连十五期间过剩的胶版纸也会很快供求平衡。 斯道拉恩索公司在华新的合资公司20%的产品将销往国外,而其他中国公司也可能会寻求更大的国际市场。 全球经济持续向好,似乎为中国企业的外部需求适时创造了条件。 4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报告,上调去年9月份预估数字0.6个百分点,认为2006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9%,这是全球经济连续第4个年度保持在4%以上。 国家发改委对1087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调研报告也显示,外部良好需求使得产能过剩不成为大问题:52.5%的企业认为目前汇率变动很小,对企业出口基本没有影响;从出口订货情况看,83%的企业出口订货“充足”或“一般”。 下一个轮到谁? 不过,下一个重拳轮到谁,值得观望。 记者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了解到,铅锌的产业调整政策已经上报到国务院,正在等待批准。发改委内部人士透露,价格高涨的房地产行业,仍以采取结构调整、加强信贷管理、限制外资进入等手段为主。至于国家发改委点名的建材类玻璃,是否也将进入调控名单,尚需观察。 国家发改委迄今已经分别出台了煤炭、水泥、铝、铁合金、焦炭等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此外钢铁、汽车、铜等产业政策已出。 本次再次强化铝、水泥的调控政策,意味着像铜、铅、锌,以及玻璃等建材类,如果在第二季度没有解决产能释放过快的问题,可能会引发新的政策出台。 以玻璃为例,一季度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5%,净亏损6.2亿元(去年同期实现利润2.8亿元);与此同时,投资同比增长1倍。据行业估计,今年将新增产能9000万重量箱,如不适当控制新建规模和速度,势必加剧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 国家发改委报告显示,在需求拉动和投机资本炒作下,铜、铝、铅、锌及氧化铝等价格快速上涨,加上供电、运输等外部条件有所好转,不但可能使已经形成的能力集中释放,而且部分原已停建的项目恢复开工并加快建设进度。 不过,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铅锌部主任周贤锦认为,铅锌行业并不存在过剩问题,问题主要在于结构调整,要提高行业门槛,淘汰低产能及高污染产能。 而房地产行业,除了限制大的外资进入炒房外,似乎并无明显的其他政策伏笔。而增加中低端住房,实施结构调整,仍然是老话题。 在26日举办的房地产研讨会上,有专家质疑说,目前实际的房地产投资占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至少30%以上,但是房价仍节节攀升。因此平抑过快的房价增长,需要增加供给,而不是调控。 不过,国家发改委加大调控力度是肯定的,原因是企业运行良好。 按照调研报告,10875家被调查企业中,有83%的企业今年以来实现利润与上年同期相当或者明显增加。这表明企业盈利水平保持稳定,全年仍将呈稳步增长势头。 国家发改委透露,将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倒逼”机制,综合运用多项手段,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这些政策包括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水电等差异化价格政策、出口税制政策以及相应的行业政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