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最大化共赢和最小化竞争的最好方式是地区合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14:3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忠

  海南博鳌报道

  “关怀,分享、多予少取”——这是博鳌论坛理事长、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对于 “亚洲寻求共赢”原则的高度概况。

  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于4月20日到23日举行,主题是“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机会”。中国如何能与亚洲“共赢”,亚洲的新机会在哪里?

  目前,最大化“共赢”和最小化竞争是普遍为大家接受的目标,因此地区合作成为最好的方式。但是,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指出,亚洲各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异。在多样性基础上实现欧洲联盟式的一体化并不容易,所以如何善用各国的互补性成为关键的一步。

  五年来,博鳌论坛已经由过去探讨宏观大局的阶段步入了常规性发展阶段。本次论坛聚集了亚洲超过1500名政府和商界领袖,以及其他来自学界、媒体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蒋晓松说,博鳌亚洲论坛站在“东半球角度”放眼亚洲和世界发展,探讨亚洲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和达沃斯论坛等“西半球视角”可以互补。

  中国与亚洲的经济共生

  亚洲人口和土地面积分别占世界的60%和30%,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在论坛上表示,以往美国的消费者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个“球”现在应该传到亚洲消费者的手中。中国、日本和印度应该起积极的领导作用,只有亚洲消费者的力量强大起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市场,其他地区才会真正把亚洲的发展当作他们自身的发展。

  斯里兰卡南方省省长金斯利·维克拉马拉尼递给本报记者一张中文名片,他说,斯里兰卡的很多贸易和投资来自于中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等领域。巴基斯坦私有化及投资部国务部长古曼也表示,与中国双边贸易的增长,使很多南亚国家的出口市场构成多元化,减少了对西方国家市场的依赖。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成为很多南亚国家的借鉴。巴基斯坦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4%,是世界银行公布的“十大改革国家”之一。

  前韩国产资部长、现任韩国贸易协会会长李熙范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亚三国中、日、韩更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经济三角体,互为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

  中国的发展模式将逐渐由出口和投资带动型向消费带动型转变,在博鳌论坛的一份特刊上,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撰文指出:中国这一模式的转变,除了使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更为稳定外,对全球经济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韩国贸易部长金铉宗认为,亚洲建立一个以消费为推动力的经济模式,会使亚洲的辅助角色向领导角色转变。

  建立广泛的区域合作

  在出口和吸引外国投资方面,亚洲国家一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杨荣文说,中国在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中没有将人民币贬值,通过政府对企业的投资和增加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巩固了国内经济,为亚洲的经济稳定做出了贡献。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规模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今后中国和日本、印度一起必定会在亚洲起到领导作用。

  拥有百度股份的美国加州风险投资商阿瑟德·吉麦尔认为,中国、印度和日本由于自身经济规模较大,吸引了大部分外国投资者的兴趣。但是南亚的很多小国,因为自身经济规模较小,互相之间没有太多的经济联系,所以它们有必要在经济上建立一个更大的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投资。

  在中亚和南亚,区域内的贸易发展一般,但东亚贸易发展迅速。东亚区域内的贸易份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的43%上升到了2004年的55%。过去的三十年中,亚洲已获得了非凡的社会和经济进步,但同时仍有过亿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

  鉴于亚洲国家在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黑田东彦认为,应根据各国不同的需要和发展水平,寻找一个多种轨道与多种速度的发展模式,完成亚洲的经济一体化。

  古曼说,中国与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很多国家的经济合作非常成功,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亚洲小国连接世界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桥梁。

  亚洲间的区域合作愈来愈受到重视。每年一度的东亚高峰会(EAS)使中国、日本、印度,以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非亚洲国家坐在一起。而上海合作组织在
能源
和国防方面的合作,也为地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