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
张文梅是甘肃省民勤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她每月的全部收入是900多元。
张文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我拿的是局里自收自支的那一块,严格地说,我
吃的是排污费。”
每年,民勤县环保局收到的排污费大约30万元,其中,10%上交国家财政,10%上交省级财政,余下的80%交给地方财政。之后,环保局再从这80%中,申请20%作为建设资金。张文梅的工资,就出在这一块。
“按规定,排污费必须专款专用,也就是用于污染源的治理。”张文梅说,但目前吃排污费的现象在全国基层环保系统中太普遍、太正常了。
道理很简单,基层环保部门没钱。
没有钱出门执法,没有钱购置必要的环境监测设备。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当地政府甚至连专职的环境保护监管人员都配置不起。
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介绍,到2005年10月,中西部23个省级环保部门执法装备达标率只有9%。
张文梅告诉记者,每周都要参加义务劳动——防沙治沙。“你知道什么是压沙吗?民勤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不知道的。”张文梅说,他们每年都要好几次背着麦草,到风口上压沙。
除此之外,当地林业局分摊下来的植树任务,各单位也要无偿提供劳务,按时完成。因此,在民勤像张文梅这样的环保人员,很大一部分精力并不能用在环境监管和保护上。
和甘肃、内蒙地区的许多妇女一样,张文梅每天上下班也是戴着大口罩,紧紧地裹着头巾。“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成为秀美山川?”张文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尽管她也萌生过离开民勤这一最大沙尘暴中心和起源区的想法,但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她需要坚守,需要尽心尽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