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海南省十一五扶贫目标 投资500亿让20万人脱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 00:25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梅芳 /海南报道

  “一间茅房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家当,一把镰刀砍大山,一碗谷种养全家”,这曾是五指山及其周围地区100多万黎、苗、回等少数民族同胞凄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过,如今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下,这一情境正逐步成为历史。

  4月初,海南省省长卫留成指出,“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将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对11个贫困市县实施近200个重点项目,投入资金500亿元以上,力争2010年实现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5万贫困人口和15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

  海南省副省长符桂花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南省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

  扶贫,近年来已经成为海南省政府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农村贫困地区修建水库、新增和恢复灌溉农田、修筑乡村公路和桥梁,解决农村用电难、饮水难问题,以及帮助农户将茅草房改造为砖瓦房等等,大大减少了贫困人口,降低了贫困率。

  不过,据介绍,目前海南全省仍有贫困乡镇45个,而五指山市更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市。

  近日,海南省副省长符桂花就海南省扶贫工作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专访。

  财力支持与教育培训

  实现扶贫有效性

  《中国经济周刊》:缩小贫富差距,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对于海南省来讲,扶贫工作的现状如何?选择了什么样的扶贫内容和扶贫方式?

  符桂花:海南省委省政府自1998年起,就组织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口市、琼海市、驻琼军警等136个单位与全省45个贫困乡镇联手,对应扶贫。

  每年联手扶贫单位选派400多名优秀干部轮驻帮扶点,开展以“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联手扶贫活动。到2005年底,联手扶贫单位共筹措资金33226万元,改善了贫困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海南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生活在茅草房里。到1994年海南贫困地区尚有茅草房14.6万户。针对这个现状,海南省委、省政府从1995年起,每年从财政拨款1000—2000万元事实茅草房改造工程,采取“省里拨一点,市县安排一点,社会帮一点,农民出大头”的筹资方式,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要求,集中精力改造贫困地区茅草房。

  截止2005年,海南省共完成茅草房改造达到11.7万户,房间面积752.9万平方米,受益52.65万人,人均达到14.3平方米。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地区要脱贫,首先是转变人的观念。除了财政投入,海南省在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符桂花:海南省自1998年起开始在贫困地区举办“小康班”和“9+1”职教班。“小康班”是指在全省45个贫困乡镇中每个乡镇每年选择10名高、初中毕业回乡农村青年,到海南农业学校、海南农恳中专学校等7所中专学校开设的“小康班”学习实用技术专业,学制二年。“9+1”职教班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后,未能上高中的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组织他们到本市县职业中学学习实用技术,学制一年。

  “小康班”和“9+1”职教班自创办以来,至今共招收学生20135名。这些受到专业培训的毕业生20%外出打工,80%回到农村到生产一线发挥特长,成为当地扶贫开发的技术骨干,有些成为奔向小康的领头羊,有些走上乡、村领导干部的岗位。

  “三集中”原则

  保证扶贫资金的高效率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地区大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生活环境较为恶劣。改变这一局面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解决资金问题上,海南有什么经验?

  符桂花:针对海南过去扶贫资金使用分散,无法解决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建设重大瓶颈问题的现状,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三集中”原则:即“集中贫困人口、集中资金、集中解决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严格按照“条条立项、块块申报、集中审定、专款专用、部门验收、财政监督”的原则,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重点解决了11个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的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中小学危房、民族地区危房改造、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等6项基础建设以及培育贫困地区支柱产业。

  实践证明,实行“三集中”原则,有利于合理分工,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资金投入的整体效益,有利于集中有限资金解决制约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海南扶贫纪实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梅芳 ★顾升元/海南报道

  海南省各县市的自然情况、经济现状等都相差较大,因此,“因地制宜”成为海南省扶贫工作中坚持的原则之一。

  五指山市:

  扶贫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

  五指山市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城市,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是典型的山区城市。这里山清水秀,有“翡翠城”的美誉。有人说不到五指山就等于没到海南,五指山的山之美绝不亚于三亚的水之秀。但美景下的五指山市却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市。

  “五指山市的扶贫工作既要开发扶贫项目,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二者并重。”五指山市扶贫办黄雪梅主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对于五指山市来说,扶贫工作最大困难是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学文化落后。针对现状,五指山市扶贫办首先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公路、建设桥梁、涵洞,为农民脱贫创造条件。

  在农业产业结构上,扶贫办将过去橡胶、水稻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重点发展林业经济、林下经济和特色经济。种植橡胶、胡椒、竹子、槟榔、芒果、龙眼、荔枝、树籽菜等。并举办橡胶新割制、水果栽培和防治病虫害等科技培训班,为农民脱贫提供技术保障。

  五指山市松山乡什邱村是一个黎族村寨,世世代代生活在茅草房中,市扶贫办公室为他们修通了山路,并帮助他们种植橡胶。2004年整个村庄的草房因火灾被付之一炬,但后来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家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漂亮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只要有橡胶树在,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

  此外,形式多样的联手扶贫工作为五指山市的脱贫工作注入了新血液,特别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简称“中海油”)、省联手扶贫和省驻五指山市单位挂钩,积极参与“双基”教育与文教卫生等扶贫工作,每年派出干部250多人次轮流驻点,投入扶贫资金上千万元。这不仅推动了五指山市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城市、乡镇的落后面貌。

  琼中县:

  “六个一工程”量化扶贫目标

  琼中县位于海南中部的五指山区。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山区,且分布比较分散。大的自然村有十户八户人家,小的只有两三户人家。因为人数少,这些山区贫困人口的通水、通路、通电问题,投入大收效小。

  地处山区,与外界的通道只有山路。“这里的山路必须硬化,否则天一下雨,便被冲得沟壑纵横,无法行驶。”当地一位扶贫办的官员告诉记者说,没有修路以前,山里的人们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而山里的许多土特产也运不出去。

  所以,“通路、通水、通电依然是当地今后好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有了基础设施,才谈得上让农民脱贫致富。

  海南省也非常关注该县的扶贫工作,如硬化和修缮道路、修建新房等。在黎族同胞居住的村子,昔日低矮的茅草房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

  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扶贫办还帮助村民发展农业经济。如帮助开辟了一片绿橙基地,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引领他们自我致富。

  在总结扶贫实践经验基础上,目前县扶贫办已经将扶贫工作量化—提出了“六个一工程”,即为农民盖一间住房,一个厨房,一个厕所,一个猪圈,一个沼气池,负责一个山头。

  保亭:

  科技下乡“授人以渔”

  “保亭县的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十几年的扶贫建设已经大大改变了保亭县的基础设施状况,也为保亭县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保亭县主抓扶贫工作的黄鸿光副县长、保亭县扶贫办公室吴主任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过去的扶贫工作中,保亭县扶持农民开垦荒山种植了荔枝、龙眼、芒果、红毛丹等果树,但是由于农民缺少技术,种植的果树只长叶不结果。久而久之,农民对种植果树失去了兴趣,以至有些农民开始砍掉果树改种其他作物。

  为了让农民尽快脱贫,县扶贫办也曾经把猪崽、山羊等送给农民饲养,但是猪羊养得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了盘中餐、口中肉。以至于农民们开玩笑说:“扶贫办送给我们活猪不如送给我们死猪。”

  对此,县扶贫办开始调整工作思路,决定采取“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走科技连结之路。即把农业技术人员请来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

  在种植业方面,保亭县改变过去“大帮哄”的科技培训形式,采取有重点、针对性的科技培训。在不同的季节举办不同的培训班,召集不同的人员参与培训。例如开展荔枝种植培训班就专门召集荔枝种植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现场指导,而不召集种植其他水果的人员。

  这种培训做到了有的放矢,而且成绩显著。很多经过培训的农民恍然大悟:原来种植果树还有这么多学问。农民尝到了甜头,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在一个芒果园里,一位农民非常专业地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科技培训的好处和芒果种植技术,说自己每年的果树纯收入达3—5万元。

  除了果树培训外,县扶贫还举办有关养猪场和养猪培训基地培训班,为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实行全免服务。“目前,县扶贫办已经举办了18期养猪培训班,人数一次比一次多,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黄副县长介绍说。

  什示巴村:

  中海油扶持建新村

  什示巴村是保亭县新政镇一个特别贫困的黎族村庄,人多地少,发展困难,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90%的村民一直居住在20多平方米阴暗潮湿的茅草房里,居住条件相当困难。

  2003年10月18日,海南省委领导到什示巴村调研时发现这一情况后,向中海油提出希望公司帮助该村村民改善居住环境。中海油领导高度重视,决定投资建设一个新村,进行易地搬迁扶贫,以彻底改善什示巴村民的居住条件。

  2004年9月8日,什示巴新村由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按照文明生态村标准和黎族建筑风格动工兴建,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建起了86户、建设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平顶房,同时硬化村道,并配套了厨房、卫生间、自来水、文化室和篮球场等文化娱乐设施。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整个项目工程总投资306万元人民币。

  县扶贫办介绍说,中海油在保亭的扶贫项目还很多,而保亭县的很多村庄也都已建成了生态文明村。

  “目前保亭县还有很多乡村很多农民等待我们的帮助”,县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黄鸿光副县长说,“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