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货币收紧拿捏之际 银行急调持债结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 13:44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高凡 上海报道

  市场相信,央行下一步将会出招收紧货币。

  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一季度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并强调
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控制货币信贷投放。

  “央行决策的程序已经走完了,国务院已经将权力下放给央行了。”市场人士分析道。

  上周债市,债券一上货架就抢购一空的热闹场景已经不再,机构一片雷雨前蚂蚁搬家的繁忙景象。

  银行债市不出手

  信贷收缩信号频现,市场已经一片恐慌。

  “我们正准备更多的流动资金。”一家国有银行的债券交易员说,“真的收掉我们的资金,那我们就没钱流动了。”

  专业机构预测,截至2006年3月份,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自营存款达29.77亿元,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预计将回收市场流动性3000亿元左右。

  上周,很多银行忙着把手头的长期债券换成短期债券。

  “我们现在能不买就不买,要买也只买短券了。”上述交易员说,他们已经开始控制购券量,控制债券期限,也有卖券的。而投资长债的,一定要看溢价是否划算。

  而对于手头较紧的中小银行来说,惟一的对策只有什么都不买了。

  就在银行纷纷调整手头债券的同时,一些新发行的债券也遭到很久以来未曾出现的冷遇。4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招标发行了今年第四、第五期两只金融债,认购倍数仅为1.33倍和1.93倍。分析人士说,“这全出乎大家的预期。”

  这一天,银行间债市成交量也显萎缩,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交易量下降了227.3亿,下滑19.58%。不过,当天现券交易量却仍然达到了420亿,增加了50.54%。此外,买断式回购增长45.76%。与此相对应,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一路飙升到1.6786%,增幅达14.7个基点。上周,债券远期交易更是清淡,只有18日的2笔,交割面额也仅为5万元和20日的4笔。

  市场资金面出现“紧张”局面。银行间1天期回购定盘利率从17日的1.5555%上涨到20日的1.6220%,而7天期回购定盘利率也涨了12.5个基点,从17日的1.5950%上升到20日的 1.7200%。

  不过,尽管多数机构对债市前景看空,他们依然认为,下半年债市的风险肯定会小于现在的风险,因为,机构现在已经在消化预期已久但始终未出的政策。

  有关部门“节前还是节后有动作,有什么动作,我们也不知道,能做的只有少拿券不拿券了”,债市交易员小心翼翼地度过五一前的最后一周。

  央行同样谨慎

  4月14日之后,央行给出的第一动作是,大幅减少央票发行量。

  4月18日,1年期央票的发行量跌至150亿元,还暂停了正回购操作。4月20日,央行3个月期央票更是骤减至20亿元。

  “这是给市场一个缓解紧张气氛的暗示,说明央行还是比较呵护市场的。”一保险公司的债券人士认为。

  显然,央行的调控同样谨慎。

  “央行现在也在寻求一种‘恰如其分’的手段,把握收放的度。”一家股份制银行资金运营部的人士认为,央行还是试图让市场有能力适应,而不至于出现过度震荡。

  事实上,央行也担心利率上升过快。QDII的出台,短期内对于缓解

人民币升值压力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随着美联储已经暗示将停止加息,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上升,“人民币将在5月份以后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对于央行来说,应该通过释放一些流动性,抑制处于高位的市场利率,并将其控制在2.5%以内,为以后的货币政策留有空间。

  不过,由于市场的紧张气氛,利率一路上扬,4月18日,1年央票收益率升至2.1%。

  此外,据统计,5-6月份,债券到期量将再创新纪录,5月份债券到期量为4297亿元,6月份则高达5324亿元。这意味着届时市场需要更多资金。

  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外汇占款压力不会消失,受到

汇率政策牵制的央行,其以发行央票为主导的公开市场操作因此可能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利率和汇率究竟如何平衡?对于央行,这是不小的问题。

  “加快升值步伐,那样,游资可能有部分撤离中国市场,流动性就可能不会这么过剩了。”上述保险业人士认为。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郑京平4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这对于

中国经济的运行,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操作更加有帮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