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 欧美企业手法不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02:59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田享华 发自上海 昨天一场非官方组织的“2006年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的是全球和中国顶级企业和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他们在此坐下来讨论的是“让IP(知识产权)资产成为企业利润来源的驱动器”。
美国惠普公司IP许可总监张涛说:“专利不仅是法律授予的被保护的权利,它更需要商业化,通过授权或者交互授权来实现市场的垄断从而创造企业的最大利润。” 过去十年里,惠普共投入250亿美元进行研发,研发的结果就是不断的申请专利,继而投放市场,回收利润后再进行研发。其知识产权的保护似乎更愿意在幕后推动美国政府向中国方面施压。 诺基亚(芬兰)公司IPR战略规划部总监瓦里奥·雅利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经很努力了。作为欧盟的企业,他们并没有要求欧盟向中国政府施压,而欧盟也一直在观察中国政府加入WTO后在履行知识产权承诺方面的进展。但他认为欧盟更倾向于用温和的方式与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方面进行“合作”,而不像美国借用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种力量向中国施压。 对于两种方式的效果,瓦里奥·雅利说:“我们对欧盟现在的做法表示满意。”当然他也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更多地引导中国企业直接与外国企业交流沟通,“中国企业的主动性还不够。” 同样来自欧盟的飞利浦公司,其中国公司总经理AzirHaque认为,欧美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在观念和执行层面的巨大进步,中国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做到。他说:“我很赞同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说的,10年左右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会有很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