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社会性支出比重有所增加 公共财政“拐点”隐现
相对于1998年至2005年间全国财政社会性支出比重总体下降的趋势,2006年中央财政社会性支出比重有所增加,意味着公共财政转型有望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
4月17日出版的《财经》杂志获悉,每年4月,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补贴及转移支付
资金开始陆续拨付。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5.3%;科技支出为716多亿元,占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859多亿元,占8.4%。以上三项社会性支出加在一起,占全部中央支出的比重为26.9%。
与2005年相比,2006年中央财政社会性支出在绝对额增加的同时,用于“三农”、科技、社保和就业的支出比重也同时增加,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0.6%、0.2%和0.4%。
尽管增加的比例不大,但这已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趋势。
《财经》报道称,中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始于1998年。官方舆论一再宣示: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财政体制将从“建设性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可是,与官方宣示相悖的是,从1998年到2005年的七年间,全国财政在教育、科学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比重不升反降。
数据证实了这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现实:1998年,全国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支出比重为13.1%,科技支出为3.3%,医疗卫生支出为3.8%,三项支出合计所占比重为20.2%。而到了2005年,这三项数据分别降为11.7%、2.9%、3.0%和17.6%,分别下降了1.4%、0.4%、0.8%和2.6%。——在冰冷的数据面前,无论七年来“公共财政转型”的口号叫得多么响亮,事实上这都是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空话。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于1998年至2005年间全国财政社会性支出比重总体下降的趋势,2006年中央财政社会性支出比重开始增加,意味着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推进,有望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
公共财政“拐点”隐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