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资委新工具产业投资基金将构央企重组新平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 10: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左青林 汪生科

  北京、上海报道

  国资委正在构造一个新的工具。

  4月16日,在由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出席的一个讨论会上,众多的专业人士对国企改制的产业基金进行了讨论。央企重组的一个新工具——国企改制产业基金运作模式更加清晰。

  讨论会上,国资委、发改委、人民银行、保监会的官员以及中石油、诚通公司、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中科招商等有关人士均有出席。与会人士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纪鹏等专家。

  央企重组新平台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发言中说,在央企重组上,虽然目前由198家减少到了167家,但这些只是在现有的资源上进行重新配置。

  相对于地方上国企改制进度,央企显然在后,为什么央企改制进度赶不上地方,邵宁认为,跟地方多种多样的国企改制方式比起来,央企由于受控股权的限制,最稳妥的改制方式是整体上市。

  而整体上市,首先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央企的辅业问题。

  之前,央企辅业资产的处置都是集团自己做——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但是,我们发现,因为中央企业的主体是产业,这块他们是专家;但做辅业这块,他们不擅长。”邵宁说,“所以,许多企业在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时候,做得不专业、不经济,且进度慢。”

  如何采用打包处理央企的辅业资产,国资委曾经构建了诚通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两个试点公司,对央企进行托管试点。

  诚通是国资委的一个工具,现在,产业重组基金将成为国资委在央企重组上的另一个工具。

  陈清泰认为,产业投资基金凭其专业价值判断能力和资本投入能力,可以成为政府实现国家产业战略的一个操作性载体,弥补政府和银行功能的局限。其好处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针对中国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融资的方式可以提供资本支持。因为,无论国企改制盘活存量资产、企业并购重组,还是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和剥离辅业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这里充满风险,政府资金的注入往往难以产生好的效果。

  其次,产业基金扮演积极股东角色。产业投资基金作为财务投资者进入可以改善企业的股权结构,但是它又与其他的合资不同,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关联交易,也没有业务冲突,不会改变公司的独立性。

  第三,产业投资基金对国内外产业有前瞻性的深入研究。在政府从市场参与者的角色中淡出之后,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以资本实力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支持政府倡导的战略性产业。

  但产业重组基金的钱来源从哪来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纪鹏给出了他的第一个解答。

  他认为,除了年底或明年初的国资经营预算外,央企辅业里的一些优良资产构成了央企重组基金的主要来源。

  “央企辅业资产有火山型(差的)也有金山型(好的)。”刘纪鹏说,“有些辅业相当好。如一些科研院所都是中国行业的排头兵,300多个国资委系统就有27个这样的一级院,还有300家二级院所。”

  他提出,引入国企改制基金后,通过内部循环,最终达到“金山”救“火山”。

  运作模式

  这样的产业重组基金如何运作呢?

  在讨论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根据央企重组的要求,对产业重组基金的运作模式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国资委的要求。

  在国资委看来,中央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资产池,这个资产池里面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但是这种资源目前被分割在许多的区间,在每一个区间里的配置和组合并不一定是完全合理。

  邵宁说,面对这么大一个资产池,理想状态下,产业重组基金应该做如下的工作:

  第一,根据市场

竞争力的要求,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一个资源配置合理、高素质的产业集团,就是重组。

  第二,用新的体制,使每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有活力,这就是要改制。

  但邵宁认为,目前看,难度非常大,阻力也非常大。因为这样操作,会遇到许多利益边界和利益主体。这种方向下的重组或改制,需要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第一,需要一个非常有力的出资人机构。

  第二,需要有一些专业化、企业化的机构参与。因为,这么大的工作量,和专业的工作,尤其是要市场化的运作,是需要专业化的机构来操作。国资委自身很难操作。

  “我们希望这种托管公司能够成为一个生产线。生产线的这一端,辅业生产、

不良资产输入,另一端生产出资源配置合理的、有发展能力的新企业。并由此形成托管公司自身的营利模式。”邵宁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