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年初经济增长喜忧参半 产业价格等政策可能出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 09:5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郑鸣鸣

  北京报道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2006年初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喜忧参半的局面。

  4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透露,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了10.2%。

  从年度数字比较来看,这是1995年以来GDP的最高增幅,超过2004年煤电油运紧张、通胀压力并存的“过热”年份。这个数字并不偶然。按照央行的统计,仅银行业今年一季度就用光了全年一半的贷款额度。

  而GDP数字火爆的同时,消费物价却是另一番景象。

  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为1.4%。2月份该数字为0.9%,是30个月以来的最低值,这也意味着通缩的压力也一并存在。

  经济出人意料的持续火爆引人关注。在此以前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年在10%左右增长。

  胡锦涛在会见连战时指出,“我们不希望也不追求过高的速度,我们更看重的是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更看重的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更看重的是民生的改善。”

  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一季度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良好,但经济运行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需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控制货币信贷投放等。

  业内分析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宏观调控部门,很快将出台相关控制投资、信贷等紧缩政策,但对这些政策的效果不能过于乐观。考虑经济本身内在增长的强劲惯性,全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仍不可避免。

  GDP“野马”

  今年一季度数字全面飘红,大大出乎各方意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组成员沈利生指出,10.2%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数字。因为10%是一个底线。GDP超过10%,意味着经济距离过热并不远。但是目前CPI不高,说明问题很复杂。

  从2003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启动,不少预测机构认为中国经济迟早会放缓。因为“经济不可能老像吃了伟哥一样”,一位分析人士说。

  在2005年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1000亿美元的外贸顺差对于9.9%的GDP增长,约贡献了3.5个百分点。考虑到今年进口量的增加,今年全年外贸对于经济的贡献会降低。而消费和投资显然不一定能够填补了这么大的缺口。

  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罗奇正是由此一再预测中国经济增幅将下滑。但是几年来他不断道歉说判断错误。今年3月份他在北京再次预测中国经济将放缓,而一季度的数据似乎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海关数字显示,2006年中国首季度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8%,增幅高出去年同期2.7个百分点,达到3713亿美元。今年一季度的外贸顺差为2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4%。

  一季度投资、消费等数据,将由国家统计局在4月20日揭晓,不过,头2个月的数字已经说明,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增幅放缓,实际的投资、消费增幅,都比去年要高得多。

  去年一季度(普查前)的GDP数字为9.5%,全社会投资、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2.8%、13.7%。由于今年一季度GDP数字高出去年同期及全年的数字,有理由相信今年一季度消费和投资的同比增幅更高。

  中国建设银行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指出,中国目前需要解决经济瓶颈问题和住行问题。其中住行问题的解决少则20年,多则30-40年,因此经济必将长期高速增长。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中心是唯一一个此前判断经济将再次加速的部门。

  该中心经济学家汪寿阳对记者说,尽管中国经济目前规模已经很大,但仍将表现良好的势头。即使宏观调控,对于钢铁、房地产业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例如从2003年以来,央行猛压房地产业信贷,但是外来热钱和民间资金迅速填补了这方面的信贷空缺。

  2月份该中心发布的报告认为,从2005年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全年经济运行处于上升阶段,今年出现拐点的可能性不大。

  地方投资热情高涨

  包括地方在内的投资较快增长,正在为GDP火上浇油。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投资所的专家王元京表示,根据以往经验,一季度的投资总额约占全年的10%。但是按照过去累计的数字判断,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有可能远远超过预期设想。

  2004、2005年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43%、22.8%,取中间值也在33%。今年一季度GDP超过前2年,有理由相信今年一季度投资增幅可能在30%左右。

  2006年是中央和地方“十一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各个省份都制定了激进的GDP增长规划,此为接下来的投资高速增长埋下伏笔。

  比如按照已经公布的数字,除了云南的“十一五”规划的年增长目标在8.5%,北京、广东、上海及少数省市“十一五”规划目标与“十五”计划相同或下降为9%以外,其余公布的几乎无一例外全部上调,都在10%以上,个别省份为13%。

  地方的激进,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担忧。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关于请各地区科学确定本地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各地规划的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普遍比中央高1~2个百分点或更高。若各地区所属地市州、县市再层层加码,后果将十分严重。为此,各地应保证好省级“十一五”规划中的增长速度指标不得层层分解、加码。

  但是,过分指责投资似乎也有些无奈。刘慧勇指出,中国经济目前需要解决的是瓶颈问题和住行问题。因此围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整个投资需求难以遏制,应适当释放。

  还有意见认为,考虑到“十一五”庞大的投资规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06年全国的投资加快不可避免。比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称,政府投资将转向农村,而整个新农村建设需要4万-6万亿元投资,此远未启动。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头2个月,中央项目投资545亿元,同比增长19.3%;地方项目投资4749亿元,增长27.5%。地方投资占到整个投资约90%。不过,今年全年中央和地方的全年投资高涨将成定局。

  产业、价格等政策或将出台

  不过,接下来以何种方式为投资降温,似乎是“一盘难以下完的棋”。

  央行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利率、准备金和窗口指导等;而发改委则有产业、价格政策等利剑。但现在看来,考虑到控制投资的政策已实施3年有余,投资仍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接下来的调控效果如何仍不得而知。

  按照央行公布的数字,一季度投资过快增长,反映在金融上则是贷款过快膨胀。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接近全年2.6万亿新增贷款指标的一半。

  但控制贷款不可能“一刀切下去”,利率政策恐怕会慎之又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利生指出,央行提高利率的办法行不通,因为目前的消费物价已经远远低于实际利率。提高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是一个选择,但是也会影响中小企业。

  国务院常务会议考虑的是结构问题。其指出“需要控制货币信贷投放,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问题。着力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目前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投资仍不低。到2月为止,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7652亿元,同比增长39.8%。该数字相当于去年GDP总量的60%。

  但是投资信贷放缓,又可能导致坏账产生,这又是一重难题。多名专家表示,投资压得太多,会引起反向的结果。比如供给减少,将导致房价持续过高。在去年4月20日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上,其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承认,投资的增速开始放缓,但居民住房需求确实比较旺盛,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

  不过,国家发改委手中的产业、价格和行政政策可能会有所作为。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投资所的王元京指出,从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来看,土地的闸门很有效。目前要做的是提高资源价格,让资源对于经济的贡献体现出来,以此来让资本追逐资源。

  今年以来,随着煤电油的价格不断上调,以及今年3、4月份国家分别对石油开采企业征收暴利税,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征收出口暂定关税,此似乎表明通过资源价格上涨的倒逼机制,来控制投资的作用在强化。

  不过,紧缩信贷政策不该是为了单纯放松油门,根本的问题仍是要转变增长方式。

  沈利生做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尽管高速增长,但是增长质量在下降,比如反映增加值与总投入比例的增加值率,从1981年以来达到0.48的最高值后,2000年已经下降到0.35的最低值。

  总投入包括原料、燃料等初始投入,以及其他的中间投入。中国经济增加值率的下降,反映出中国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

  中央显然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之一是,“尽快建立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减少排污和保护耕地等方面的统计、考核和公布制度。今年7月国家统计局要公布上半年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

能源消耗情况。”

  “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和计划,控制城市

房屋拆迁规模,注重运用土地供给引导和优化投资结构,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防止部分行业、地区投资过快增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