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是什么阻碍民企创新原因何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19:54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生产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人,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胜过千军万马,可以抽走中国企业的一大半血汗钱!”我省著名民营企业家、科大讯飞总裁刘庆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时提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我宁愿等死不找死。”另一位曾在创新中遭到失败的安徽民营企业家却发出这样的声音。

  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创新,这是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又如此惧怕创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省民营企业的创新?

  怕担风险

  “民营企业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让民营企业独自承担创新的风险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鼓励民营企业创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安徽民企老板这样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投资几千万搞技术开发,但是最后失败了,只剩下一些卖不掉的仪器设备。

  据了解,民企创新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成功不一定会带来预期的效益,而一旦不成功,巨额的投资就会血本无归,甚至面临倾家荡产的可能。风险使得民营企业在创新问题上不得不权衡再三,有的只好放弃,宁愿赚取一些微薄的利润,也不愿意走上创新之路。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在民营企业的创新之路上,政府能够起到引导和分担风险的积极作用,否则提倡自主创新就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冷”和“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他认为,民营企业创新前需要风险分担,研发成功后急需出售产品来缓解资金压力,欧洲许多国家都有通过建立创新基金和政府采购来支持企业创新的行之有效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为鼓励我省企业创新,我省将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扶持自主品牌发展,力争2006年全省采购总规模达到100亿元。在合肥市,市级财政拿出1亿元作为风险投入资金,与企业共担风险。如果这些好的措施得到真正落实推广并持之以恒,也许在未来的一天,我省民营企业就不会再视创新为畏途。

  融资不畅

  “当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国内的融资环境尚不如人意,渠道也很单一,企业完全靠自身积累进行风险投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安徽电缆集团有限集团公司总经理后力在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发出这样的呼吁。

  民营企业为何融资难?安徽省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的一项研究成果给出了答案:首先是现行金融体制滞后,银行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大工程大项目,或者是瞄准有优质资产的民营企业,存在垒大户的思想,不敢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授信贷款,导致民营企业创新资金不足;其次是地方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足,虽然我省已经成立了徽商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先行一步,地方金融和担保机构也快速发展,但是同民营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据估计,我省民营企业每年的资金缺口就达几百亿元。

  在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资金缺乏的问题上,建立健全针对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担保机构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深圳市的实践值得借鉴:市政府拿出1亿元,成立了高新投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到目前为止,已为深圳176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担保贷款65亿元,并引导80亿元其他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现在,深圳不仅有高新投,还有创新投,并培育了大大小小创业投资机构近200家,有效解决了民营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我省能否消化吸取这些有益的做法,在鼓励民企自主创新方面紧紧跟进,值得深入探讨。

  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支撑,是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但人才缺乏一直是民营企业头痛不已的问题。

  从省内多家人才市场传递出的信息表明,很多中高级人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去就业,即使招聘到了也很快流失。我省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去年招聘的20位高级技术人才一年内就流失近三分之二,给企业研究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省工商联人才市场总经理徐庆松表示,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影响,许多人就业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把民营企业看成是非正规的就业渠道,当作权宜之计和跳板。另一方面,从民营企业现状分析来看,它不具备外企、跨国集团在薪酬结构、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国企在福利、职业稳定性等方面的强势吸引力。这些是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人才问题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去解决。”省工商联副会长吴成贵认为,政府要鼓励国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型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鼓励有专长的离退休人员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大为民营企业提供研究开发、科技信息、咨询、技术交易和推广等公共技术服务的力度。同时,民企也要改善自身管理,通过薪酬、福利改革,职位、股权、期权激励,企业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并注重人才的培养,才能有效解决人才缺乏的难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