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现行慈善制度不够规范 找捐助对象还要花200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17:36 法制晚报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决定拿出5000万元,资助1000名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完成大学学业。掏钱不难,难的是还得花更高成本找到1000位名实相符的受助人。因为他们上过当:“穷孩子”摇身一变,原来是当地领导之子。对于今年寻找贫困生的成本,估计在200万元以上。 (4月16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跟帖读者:涂豆山

  现行慈善制度不够规范

  这真是捐助者的无奈,出了钱不说,还要劳心费力!虽然捐资人亲自运作慈善项目,可以保证资金的落实,但导致捐助成本上升,慈善效率下降,这无疑也是他们打心里不愿意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亲自去找受助人呢?

  因为某些慈善机构弄虚作假,让捐助者产生了不信任感。2001年李书福创办宏志班,免费供读贫困学子,有关部门送来的名额中就掺进了“假货”:有些学生并不贫寒,出手阔绰,甚至有的是当地某些领导的子女。这些并不贫困的学生占用了受助名额,不仅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得不到帮助,也让捐助者感到很尴尬,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哪敢再相信他们?

  其次,是现行慈善制度不够规范,让人心存疑虑。

  跟帖读者:王学进

  寻访受助人是否必要?

  200万元的花费估计是在该院以往寻找受助人的经验上得出的,去年他们千里寻访并最终确认42名贫困生花费10万元。这笔钱花得有点冤。假如把这10万元和将要投入的200万元寻访费拿来资助贫困大学生,按5万元资助一位算,就可多资助42位。捐资企业亲力亲为去寻访受助人是否必要?

  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罗晓明回答说,在当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以及相关机构不透明的情况下,企业运作自己的捐资很有必要。罗晓明的看法得到了胡润“2006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上榜慈善家的认同,一半以上的慈善家都对相关慈善机构投了不信任票,而更愿意亲力亲为。看来,寻贫困生的钱虽然花得冤,也不能责怪企业呀。

  跟帖读者:彭兴庭

  请公布捐款去处

  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大概的内容是讲“中国企业家不慈善”。依据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1000万家企业中,仅有10万家曾经为慈善事业捐过款物。于是,有媒体评论“中国企业家不懂散财之道”、“富不外露”甚至“为富不仁”,板子果真全能打在企业家身上吗?就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来说吧,每年有那么多的捐款捐物,可是什么时候又曾有过一本明细的账目向社会公布这些款物的具体去处?

  为了寻找到1000名真正的贫困生,吉利集团竟然要花费200万元以上的资金。这或许就是慈善的额外代价了。正是这种辨别成本的高昂,使许多人变得很不“慈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