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政府调控并非计划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 16:41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王东京

  实行市场取向改革,早已由中央定了大局,又是人心所向,本以为学界不会再有什么争议。不想,最近却有学者长篇大论,把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归罪于市场化改革。作为学界中人不该袖手旁观,也谈一些想法,请读者赐教。

  中国改走市场经济的路,我的观点,并非哪个政治家的个人主张,而是历史发展之必然。10多年前,邓小平讲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其时计划经济已经明显不济。旧体制运行了几十年,增速不低,但效益很差;而且,老百姓也没有多少实惠。按理讲,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不应该有重复建设才是,可那时盲目上马、重复建设导致了巨大的浪费。

  大凡过来人,对计划经济的弊端都会记忆犹新。按道理讲,计划经济总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切大小事务,都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可为何一旦执行起来就乱了章法?多数的解释,是政府计划手段不够先进(如没有高智能电脑),信息反馈慢,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样讲不能说错,但未免显得过于肤浅。难道有先进电脑,计划经济就可起死回生?

  显现绝对不是。摆明的事实,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也是最早拥有计算机的国家,当年在大学念书,我就学过他们的国民经济计划学,什么投入产出表,什么经济运筹法,什么“影子价格”等等,高深莫测,神乎其神。其计划方法,不谓不高明;计划手段,也不谓不先进,可结果如何呢?经济始终还是不争气,国家最后走向了解体。

  说到底,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计划经济所以失败,原因还得从政府的“人”身上去找。传统观点认为,政府都是大义为公的。可经济学家布坎南说,政府只是个抽象概念,最终要由人组成,因此,若要分析政府行为,必须从人性出发。他还说,政府里的人,其实与常人没有分别,既不能超凡脱俗,也非无所不能。

  布坎南首开先河,把“经济人”引入政治学研究。此一创举,不仅打通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通道,而且也拓宽了经济学的视野,让经济学对研究政府问题有了用武之地。比如,运用经济学的“最大化原理”推断政府行为,我们就不难明白,计划经济为何会失败?同时也能理解,中国为何要选择市场经济。

  1960年,布坎南出版了《公共财政》一书,他指出,政府官员的最大化利益与企业家不同。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而政府官员不是。由于政府提供的是公共品,不仅难以盈利,就是赚了钱,官员也不能据为己有。因此,官员不会去关心政府盈利,他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威信与权力。正因如此,受其“威信与权力”的驱使,官员通常会挖空心思、不计代价地去扩张财政预算。

  若不带偏见,应承认布坎南说的是对的。以往中国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各式各样的形象工程,其实都是最好的例子。形象工程,说穿了是官员为升官创政绩;而跑部钱进,则也是官员为了争取更高的威信与权力。俗话说,财大气粗。手里掌控的资金越多,权力也就越大。而麻烦在于,官员手里有了钱,就得找地方使,如此一来,盲目上马自难避免,重复建设想卡也卡不住。

  要追问的是,下面官员往上跑,为何还真能如愿以偿?科尔内说是由于“预算软约束”。而我的看法,是因为上头的官员也是“经济人”。若上头官员秉公办事,也不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反正钱是国家的,下面的人也是为地方,这样钱给谁都一样,是赚是赔,对审批者个人无关痛痒。要是有人得了好处,那更是肆无忌惮,明知不该给的钱,也可能大笔一挥,把损失推给国家去承担。

  计划经济失败,原因大抵如此。

  回头再说市场化改革。中国为何要转向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下,资源要由市场配置,而且投资者须自负盈亏。这样,不仅能减低投资的盲目性,而且还可大大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这个结论,并非笔者信口雌黄,我们同样也可由“最大化原理”推出。经济学讲最大化,是指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成本一定,收益越大越好;收益一定,成本越低越好。

  若从这个角度看,人们花钱办事,一定有四种类型: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显然,第一种类型是市场经济;第四种类型,是典型的计划经济。

  是的,我们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就是要告别那种“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的计划经济。当然,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并不意味市场经济就万能。经济学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以及存在外部效应,市场也会失灵,所以,政府对经济实施调控总是必要的。但要明白的是,政府调控不是搞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的政府调控司空见惯,可我们不能说他们也搞计划经济吧?

  计划经济是一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主要靠行政手段,而且一杆子插到底,既管宏观又管企业;市场经济不同,政府调控是

宏观调控,政府只调节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再有,我们摒弃计划经济,也不是反对企业有计划。计划经济与计划是两码事,切不可张冠李戴,更不能把“企业计划”的重要性,当作否定市场取向改革的借口。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