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酝酿大就业计划 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 13:44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酝酿“大就业”计划

  本报记者 郑鸣鸣

  就业压力将达峰值

  “中国的就业压力可能会在今明两年达到最大值,此后将逐步缓解。”国家发改委与世界银行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政策研究”项目研究,中方已经结题的部分作出了上述结论。

  此项研究结果,按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的说法,将会作为政策的参考。

  参与该项目研究的专家指出,发改委应实施全方位的积极就业政策,保证经济快速增长,以提高就业总量,打造涵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不同渠道、不同职业的“大就业”体系。

  而国家发改委人士指出,发改委正在协调更多的部门,保证就业涵盖面扩大,不过“大就业”只是研究人士的提法。

  此前,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召开的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指出,今年二、三季度就业形势趋向严峻,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总量供给压力空前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幅增加,产能过剩、贸易摩擦对就业存在负面影响等。

  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认为,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逾2500万人,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高出“十五”期间各4000万人的计划,也高出实际“十五”期间完成的4000万、4500万指标数字。“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与“十五”计划相同,但高于2005年实际完成的4.2%数字。

  但是劳动年龄人口新增量达到峰值后逐年减少,只是增长放缓而已,并非意味着寻求就业岗位的总量会减少,因此就业压力未必会缓解。

  积极就业政策

  作为未来就业政策重要参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政策研究”项目研究,涵盖了劳动力市场总体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源开发、失业保障制度、灵活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政策法规等方面。此外,尚有涉及社会保障的部分仍由世界银行在做。

  有分析说,国家发改委目前所做的工作方向,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涵盖农民、大学生、城镇下岗和再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全面的大就业体系。

  负责“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专题研究的发改委宏观院研究员杨宜勇对本报记者指出,所谓“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相对过去消极的“治标”的就业政策而言的。过去把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剥离,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养起来”,只是一种过渡。现在的积极就业政策是“治本”,即要通过提高劳动力人口的就业素质,通过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总量等来解决问题。

  国家已经陆续出台财政、货币、培训等多方面的政策,来支持新增就业岗位。比如民营企业接纳就业,可减免税收或者获得优惠贷款等;自己创业或者就业的,可以获得小额贷款。国家也将投资提供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多项公共服务,以增加市场的就业总量。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表的《2006经济增长调整年》报告分析今年的就业形势指出,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恰与就业增加的需求形成背离趋势,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加工贸易处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和末梢;地方政府盲目上马“税高利大”的项目,而不是理性培养具有长远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企业组织形式存在向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对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约束。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张本波则指出,就单纯一个产业领域看,可能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新增就业量下降,但是从总体上就业量会增加。比如第二产业就业量减少,第三产业就业量会增加。

  有学者指出,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是一种“大就业”的框架体制。

  所谓“大就业”,就是包括国内国外、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比如劳务国际输出,农村就业;包括不同的所有制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同时,就业也不仅仅是城镇下岗职工或相关人员,农民工、应届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全部揽括。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从2003年实施“再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2005年调整为“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一字之差,显示出其就业涵盖范围的扩大。

  而从第一季度的就业形势分析讨论会来看,除了教育部、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人士参加外,新增加

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人员,显示出更多的相关部委将参与到促进就业的大政策制定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7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