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即将破茧 控股权仍在邮政总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 01:06 证券日报 | |||||||||
本报记者 侯婕宁 在经历了多年的“纸上谈兵”之后,邮政改革大幕即将拉开,日前从国家邮政局传来消息,邮储银行即将挂牌成立。 这意味着,酝酿达7年之久的邮政储蓄改革即将修成“正果”,而我国银行体系中的“第五大” 也即将破茧而出。
据记者了解,邮储银行“破土”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银监会正在筹建银行监管四部,专门负责对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工作。此外,邮储也开始试水银行的贷款业务。去年年底,邮储获银监会批准,已开展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成立迫切 长期以来,邮储机构“只存不贷”,吸收的资金转存中国人民银行或拆借给商业和用于购买债券,资金得不到合理运用,尤其是从农村吸收的资金不能回流农村,国家组建邮储银行正是为了打破这个局面。 确实如此,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邮政储蓄与邮政企业混合经营管理的体制问题日益突出,各种风险难以防范,特别是邮政储蓄新增资金自主运用后,由于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职能部门,而非独立法人机构,邮政储蓄体制与风险管理的矛盾日益加深,邮政储蓄无法依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另外,由于国家邮政储汇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渠道难以得到灵活拓宽,随着新增储蓄存款快速增加,资金运用难的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邮政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一些邮政储蓄机构违规经营严重,影响了地方金融秩序;不少邮政企业挤占挪用了邮政储蓄资金;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邮政储蓄机构内控薄弱,资金案件不断发生,并且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邮政储蓄分流农村资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邮储银行的成立将会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谁来控股? 随着邮储银行的即将挂牌,邮政储蓄是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商业银行,还是留在邮政集团内?这一疑问也成为业界揣测的焦点,近日,还有媒体报道:“在新确定的国家邮政局编制中,邮政储蓄已被剥离出来,不再归国家邮政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挂牌后,届时将以金融机构的身份接受央行和银监会的调控监管”。 但随后,国家邮政总局有关人士就出来澄清:即将挂牌成立的邮储银行是邮政集团全资附属,控股权仍在邮政总局。该人士表示,邮储即使改成银行了,仍然为国家邮政总局的控股子公司。 尽管未来划归为金融机构,但银监会也已经明确表示只对其行使监管权和调控权。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强调,不会让邮政失去丝毫的控制力,邮政推选的董事会将是最高权力机构。 据了解,邮储银行的董事会除独立董事以外,2/3的董事来自邮政体系。不仅如此,成立邮储银行后,与基层邮政企业的经营关系和利益格局基本维持不变。邮储银行仍然依托已有的3.7万处邮政网络经营,联体办公。 成为“四大”竞争对手 记者从邮政储汇局了解到,到2005年末,邮储存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储户数量达2.7亿户。此外,邮储还从事代理保险、代发养老金、代发工资、代理国债和代收代付各种资费等中间业务。邮政储蓄业务收入已占据了邮政业务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储蓄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一旦成立,将成为仅次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后的第五大银行。 而近年来邮政储汇局已经一直在致力于逐渐向商业银行业务靠拢,其在储蓄业务、代理业务等领域的服务机制与商业银行也在逐步接近,一些地方邮政储汇局在多元化发展方面也有相当创新。邮政储汇局一位人士介绍,经过近两年资金自主运用,邮政金融部门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正在积累之中。他表示,尽管大规模发放贷款短期内不太现实,但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在零售金融方面参与更多市场竞争。 据悉,建成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将主要从事对个人的存贷款、保险及其他特殊业务,不能经营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刘明康也曾表示,与之前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 银行业研究专家建议,吸储资金可用来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国债利息较高,信誉可靠,有利于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业务。他预计两三年之内,邮政储蓄银行有可能在政策指导下,投资高成长的股票。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家也表示,邮政储蓄业务量已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一半,中国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将形成有效的竞争,银行服务业质量将获提高。他指出,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已成立的银行相比具有多方面优势。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发展新的营业网点,首先在硬件 上就得投入很大的成本,如买地、雇聘工作人员等,而邮政储蓄银行的硬件几乎都是现成的,邮政所的工作人员经过一定的业务培训,即可进行储存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