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皓 特约撰稿[2006-04-10]
北京保利去年首次大拍成功,今年又在到处征集重量级拍品。罗中立专场拍卖正在征集中,已有多幅曾在台湾等地展出的大作可能上拍。
罗中立,可能会是艺术品油画拍卖中一个会持续时间相当长的重要话题。虽然有人
炒作他的作品,但手法比较温和。这种炒家,即使要称为“庄家”,也是“善庄”,因为罗中立作品的价值摆在哪里。
自从《父亲》之后,罗中立又奔赴各地吸取养分。他到大巴山,插队的第二故乡,从那里获得原生态的情感和力量;他远赴比利时,在西方正规美术学院学习技法和风格。油画至今仍是舶来品,需要取经。但画家身在中国,必须使用本民族最熟悉的语言,必须表达最热烈的情感。这么年来,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里,深深感受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家近百年来经历了一个走出去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到今天还在进行中。相对而言,油画家走出去的多,理由很简单,因为油画是人家创造的。那么潜台词就是国画不用走出去,因为完全是自己的。
也有许多人不这么看。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李可染等大师留洋后,均开拓了绘画视野,并将各自的风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他们的成果至今还是经典。
学大师,学的是神,不光是作品的神,重要的是艺术殿堂的精神。这一点,并没有国画油画之分。
上海有一位国画家陆春涛。他也喜欢走出去。他的作品,从去年开始在德国巡展。他使用的工具还是笔墨,但笔下诞生的风景,却是整日冲击视觉和大脑的欧洲风景:绿色树林、静谧小镇、阳光、山坡、弯曲山路。陆春涛60多天的欧洲游,折合成50幅风景画,并出了本唤作《欧洲笔记》的书。这些画似乎在蓬勃地突破着一种绘画中的“大限”。这种“大限”会时时困扰绘画达到一定高度的画家们。走出去,让心去游历,让神去浸染,不啻是种好方法,当然,前提是必须有一颗善感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