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逐渐冷落福建 海峡西岸经济区求索前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01:35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邵芳卿 发自厦门 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正面临台商投资减退的危机:引进台资在全国的位次一降再降,占全国的比重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0%逐年降到目前的约10%。 今年全国“两会”之后意欲力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福建,对此如骨鲠在喉。8日,
台资“北移西进”冷落福建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台湾的闽南籍人士基于亲缘、地缘纽带回乡投资,使得福建在吸引台商方面先走一步的话,那么(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是台资在珠三角、长三角扩张的时代。而且近几年来,台资更有向北推进、向西扩张的趋势。各地的优势能够、而且正在发生转化。”在8日的论坛上,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提醒福建注意这一趋势。 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认为,早期台商选择投资福建,主要是基于地理、语言的亲缘性和对“三通”的预期。后发现“三通”迟迟不通,于是1995年之后,高新科技企业开始转向上海及苏州一带投资。 林祖嘉提供的数据显示,1995年,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总件数中,有19.94%在福建落地,仅次于广东与江苏,但在闽投资金额仅占总投资额的 13.79%。到了2005 年,前10个月到闽投资的件数占赴大陆总投资件数的14.36%,仍居第三位,但投资金额已降至总投资额的8.99%。 与会的一位环渤海地区某投资区负责人发问道:“环渤海地区吸引台资已占大陆吸引台资总额的10%,将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还能成为台资关注的热点吗?”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环渤海仍是吸引台资的新热点和大热点,长三角是长热点,海峡西岸经济区只是小热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的观点得到了全场的强烈共鸣。 思路、政策加软环境 萧万长认为,福建应该“开放再开放,包容更包容”,发挥“民间主导、市场推动”的机制,加大闽台经贸往来,让福建与台湾经济实现“自然融合”,尽快实现和完善互补、衔接的格局。 林祖嘉认为,如果福建想要在吸引台资方面有更大作为,至少要有以下配套政策:给予台胞一次多签的优惠待遇,在两岸开放“三通”直航时争取厦门与台北、高雄直航,加大金融体系对台资中小企业的融资扶助,给予台资企业更多的租税优惠以求产业群聚,尽早对台企开放服务业,优先考虑给予台湾货物如电子资讯产品免税进口优惠,允许新台币与人民币互兑。 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民书则建议:中央适当放宽某些政策,在海峡东西岸之间试设自由贸易区;采取灵活的金融政策,实施强制的货币结算政策。 “中央对福建的政策授权、福建交通运输的发展都是台企关注的,”台湾财团法人远景基金会副执行长兼研究中心主任吴瑞国建议,福建还应着重在文化、宗教和历史背景等软环境建设上,把自身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或许更多的中小企业愿意到海峡西岸经济区来。” |